笔趣阁

随梦文学>美食博主穿越後发家致富 > 第18章 愧疚的张啓(第1页)

第18章 愧疚的张啓(第1页)

第18章愧疚的张啓

“这人什麽毛病啊?”有顾客忍不住小声嘀咕,“明明汤圆这麽好吃,还非得装出一副不满意的样子。”

刘叔在一旁冷哼了一声,收起碗勺低声道:“小澜,甭管这种人。他吃了你的东西,嘴上不承认,心里可清楚得很。”

楚澜笑了笑,低声回道:“没事,咱们做生意,只管用心待客,其他的无所谓。”

张啓身後的几位书生面面相觑,神色都有些复杂。尽管张啓表情冷漠,言语刻薄,但汤圆入口时他们就已经感受到了这吃食的精致和美味。沉默了片刻,他们纷纷低头继续吃汤圆,三两口就把碗里的汤圆吃了个干净。

“这汤圆确实好吃。”其中一位书生赞叹了一句,立刻从袖子里掏出几枚铜钱,放在楚澜的摊子上,“楚兄,这味道不输那些大酒楼,莫要放在心上。”

另一位书生也跟着掏钱付账,嘴里嘟囔着:“张啓这人就这脾气,说话总不中听,心眼儿不坏。楚兄,你别跟他一般见识。”

一个身材瘦削丶戴着书生巾的青年书生走上前来,低声对楚澜说道:“楚兄,我替张啓向你道个歉。他这人性子傲了点,说话没个分寸,但并无恶意。”

说话的书生名叫程墨,家境同样一般,父亲是镇上修鞋的匠人,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因家里省吃俭用,程墨才能得以入书院求学。他性格温和,平日里话不多,但对学问颇为用心,常常自嘲“家穷志短,不敢妄图青云之志,只求一日能有所成就,为父母分忧”。

程墨与楚澜在书院时便颇为投缘。两人经常在课後一起研读经义,探讨难解的问题。虽然程墨的资质比不上楚澜,但他好学不倦,楚澜也乐意为他解疑答惑,二人因而结下了不错的友谊。

此刻,程墨眉宇间透着些许歉意。他知道张啓为人心高气傲,自视甚高,但对楚澜出言不逊实在有些过分。虽然他没能力改变张啓的态度,却不想让楚澜误会,特地走上前来解释。

“程兄,何必如此,”楚澜微微一笑,语气平和,“你不必替他道歉,我根本没放在心上。世间闲言碎语难以避免,若我将其放在心头,又岂不是自寻烦恼?日子是我自己过的,生意还是要做。”

程墨听到这番话,心中隐隐有些动容。他知道楚澜的家境变故对他的打击有多大,可楚澜却能咬牙撑住,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这份从容与坚韧,让他更加敬佩。

“楚兄,你……真是个让人佩服的人。”程墨低声说道,眼中流露出一丝真诚,“以後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我程墨能做到的,绝不推辞。”

楚澜笑着点头:“多谢程兄,有你这份心,已是足够。”

程墨微微点头,又小声补充道:“我听说你家里出了变故,才不得已停了学业做买卖。张啓他……可能不知道内情。总之,你别放在心上。”

程墨没有再多言,又微微颔首,转身跟随其他书生去追张啓,心中暗自思量,若非楚澜的家庭变故,他将来必是大有可为之人。像张啓这样对他冷嘲热讽的人,实在不该。

“张啓,你刚才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走在最前的书生直接开口道,“楚澜家里出了事,他放弃念书去卖吃食是为了撑起家养活弟弟,不是你说的‘不务正业’!”

“对啊,”另一个书生附和道,“你平时不是总抱怨家里对你管教太严,事事都想让你出人头地吗?可楚澜现在,连书院都上不了了,他是不得已才做这生意的!”

张啓听到这番话时,脚步顿住了,眼神中闪过一丝错愕。他缓缓回过头,脸上勉强维持着一贯的冷漠,但嘴角微微抽动,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

“家里出事?”他低声重复着书生的话,似是不敢相信,“他……他爹娘怎麽了?”

“你居然不知道?”先前替张啓道歉的程墨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些许责备,“楚澜的爹在山里打猎出了意外,没多久他娘也因伤心过度去了。他家里就剩他和弟弟楚泽,他为了养活弟弟,不得已退了学,做起了买卖。”

张啓听完,脸上的冷漠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他眉头紧蹙,薄唇微张,似乎想反驳,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麽。他原本以为楚澜摆摊卖吃食只是为了赚点闲钱,自甘堕落,不思进取,却没想到背後竟藏着这样一段艰难的过往。

“可……”张啓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傲气,语气却有些发虚,“就算这样,也不至于……他这麽聪明的人,难道就没别的出路了?”

“出路?”替他说话的程墨摇头苦笑,“张兄,你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如今已经退了学,没家底丶没人脉,弟弟年幼需要照顾,他还能有什麽别的出路?就算能有,他哪来时间和机会去争取?”

另一个书生也插嘴道:“是啊,张啓,你总说你家里对你管教太严,不让你随心所欲,可要真让你像楚澜这样孤身一人撑起一个家,你能做到吗?”

张啓愣住了。

同窗们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上。他嘴唇抿成一条直线,目光游离地看着地面,手指不自觉地捏紧袖口。

他从小在富裕的家境中长大,虽常抱怨家中对他的严格要求,但日子始终安逸无忧。他从未经历过失去双亲的绝望,也从未面对过生活的沉重压力。

脑海中忽然浮现出楚澜低眉煮汤圆时那专注又从容的模样,还有那碗让他不愿承认的美味汤圆。他现在不得不承认,楚澜虽然身处困境,却没有消沉,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撑起了整个家。

张啓的喉咙微微滚动,像是有话想说,却最终什麽也没说出来。他转身快步离去,背影显得有些仓惶。

同行的书生看着张啓远去的身影,有人叹了一口气:“他大概是觉得自己说错话了吧,只是拉不下面子道歉。”

另一人点头道:“但愿他能想明白,别再这麽刻薄了。”

张啓一路沉默着走远,心中却早已翻江倒海,他的骄傲不允许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一股异样的情绪却在心底扎了根。

张啓是城里一位地主张正和家中独子,家中田産颇丰,日子过得富足安稳。张家虽以种地和出租田地为生,但张啓的父亲张正和却一直有更高的追求。他希望儿子能摆正心态努力学业,走上科举之路,考取功名,不要满足于在这个小城里做一个富家地主少爷。

为了这一目标,张正和不仅出资将张啓送入书院,还请了有名的夫子为他单独辅导学业,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张啓多有鞭策。

然而,张啓的天资虽不错,却少了一份沉稳和专注。他在书院中并非刻苦好学之人,平日里更喜欢结交一些志趣相投丶殷实家境的子弟,谈笑风生间少不了对他人评头论足。

在张啓看来,书院里那些家境一般的同窗,不过是为了求个出路才苦读寒窗,而像他这样家境富足的人并不需要如此拼命。他对楚澜尤其看不顺眼,原因则颇为复杂。

在书院时,张啓常听夫子夸赞楚澜,称其勤学好问丶悟性极佳,是个大有前途的学子。夫子的这些评价让张啓心生不满,他认为楚澜不过是个家境贫寒的乡野少年,怎能和他这样的富家子弟相提并论?

更让他恼火的是,楚澜虽出身寒微,但在书院里的表现却总是引人瞩目,不论是辩论还是文章,都能得到夫子的赞许,而他自己却常因懒散被夫子责备。这种心情,令张啓对楚澜越发不服气。

如今再见楚澜,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而是一个摆摊卖汤圆的小生意人。张啓觉得,这是他反驳夫子偏爱楚澜的最好机会。他想用楚澜如今的境况证明,才华并不意味着一切,家境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关键。

但同时,看到楚澜不卑不亢地做生意,甚至面对他的嘲讽依然平静如常,他的内心竟隐隐感到几分震撼和不安。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在同行书生的劝说中只能默然不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