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姑奶奶,再是自家的人也隔了一层。人家现在有丈夫有孩子,真到了要紧的时候一定是把贝勒府摆在前头。自己在京城能成事,又何必事事都受制于人。
查苏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乌尔锦噶喇普眼皮子没他那麽浅,可架不住儿子毕竟是儿子,有了更放心的选择,他也不想让禾嘉重新往阿霸垓部里插手太深。
过完年,哪怕理藩院里边有人看着,留在京城的蒙古人进出行动也自由了许多。
都是蒙古王爷贝勒家的儿子,这一留在京城没个三五年是别想回去的。
皇上心里到底打的什麽主意还不好说,但往後留在京城点的这个孩子就成了各部在京城跟朝廷连接最要紧的线,以前那些出身地位那一套就不好使了。
各家都在想法子给家里的孩子在京城置办産业,宅子肯定是要的,不可能进了国子监还一直留在理藩院的院子里住着,也不可能一直住在国子监里头。
铺子要是有好的也得买两个,光留银子不行啊,都是在草原上长大的哪里比得过天子脚下这些纨绔人精。
银子这东西再多都容易被人骗了去,还是铺子吧,有铺子在手里到什麽时候手头都从容些。再有就是得多留些侍卫和伺候的奴才下来,不够的还得派人送信回去,赶紧从部落里挑。
这里头桩桩件件都是要操心的事,要是有禾嘉或是胤俄出面就根本不算事。
但不管是谁说服了谁,又或者本来就不是带着诚心诚意来的,自从大年三十那天入宫赴宴以後,乌尔锦噶喇普就再没派人往十贝勒府的门上来过。
不来就不来,禾嘉正懒得应付自己这个便宜阿玛,自己这边正好忙着呢。
就让他们自己在京城里扑腾去吧,要是查苏真能扑腾出个结果来,倒也算是他的本事。
正月里,还没出十五,乌拉那拉氏生下了四贝勒府的三阿哥,还没取名字但禾嘉已经掰着手指算清楚了。
还在襁褓里被几个婶娘伯娘抱着来回逗,逗得人家哇哇哭的小东西,就是那跟他八叔掺和到一起去,最後连宗籍都被削了的倒霉蛋弘时。
这一次三阿哥是被乌拉那拉氏生下来的,府里添了嫡次子,一向冷着脸的四爷最近也喜气洋洋的,上朝的时候连康熙都忍不住往他家老四脸上多看了好几眼。
紧跟着过完正月,年前胤俄托人找的先生也找来了。姓寇名同和,今年六十有二。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可惜再之後就一直没能再考中进士。
这些年一直在给人家当西席,颇有些清高孤高的名声在外。六十多的人了家中只有一个老妻,两个女儿嫁人了,一个儿子外放任官且回不来。
寇同和一辈子没为了权势折腰,年纪又这麽大了,谈不上什麽男女大防。加上家塾里还有潘昉在,她是先生,平时也跟着尼楚格一起听寇先生的课,再没有什麽好不放心的。
潘昉是难得有这麽一个机会出书院自己谋生,梅先生又多少还是把禾嘉看做自己的主子,两人在对待尼楚格的态度上,总会有不经意的小心。
但寇老先生就不会了,家塾开学第一天,就把尼楚格训得哭得眼睛都肿了,回来还不敢告状,只瘪着嘴低着头说是她自己功课没做好。
那小可怜的样子看得胤俄这个当阿玛的当时就反悔了,想着要不然算了这个家塾不弄了,就这麽一个宝贝蛋似的大闺女,性子差点儿就差点儿吧,自己也不是护不住她。
嘴上是这麽说,第二天一早这人又亲自把人送到家塾里去,顺道还把特地找来的好几册孤本一起带过去送给寇老先生,要安人家老先生的心,就是要这麽教孩子,千万别客气。
家塾办起来十来天,胤佑就把他府里的大格格二格格也送了过来,紧随其後的是四爷家的大格格,再跟上的是三爷五爷,最後连大福晋都把家里年纪小的两个格格塞了过来。
至于胤禟,他老早就把他後院两个格格送来了,春花眼看着就要生了,正好把孩子送出来,省得後院那些女人拿孩子当筏子,天天想把自己骗过去。
这种事就是这样,没人重视的时候各府里都觉得女孩儿嘛,格格嘛,那就是金娇玉贵的养着就行。识字肯定要识的,毕竟日後还要学管家的。
可要他们像是跟儿子一样,正儿八经弄家塾请先生来教,倒也不是舍不得银子,就是从未往这个方面想过。
现在胤俄给他们打了个样,他们才反应过来女儿是不能不管,现在管的少了以後嫁出去就没个放心的时候了。
不过找先生哪里是那麽容易的事,各府里如今也没到儿女成群的地步。想来想去那就先送到老十府里来,年纪差得不远的堂姊妹们一起读书,又增进感情又省心省事,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