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人相轻,欧洲和美国在选择电影的口味上向来水火不容,欧洲电影人鄙视美国,认为他们都是暴发户,满身铜臭,喜欢自我标榜,美国也看不起欧洲的票房低,以及总是故弄玄虚还说成是艺术。
正因为此,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的最高荣誉向来相互抵斥,拿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就别想着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分一杯羹,这是欧美电影行业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时至今日,同时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竞争中夺魁的电影也屈指可数。
这也就是为什么埃尔莉可以肆无忌惮的压演员片酬,以省出成本来用在服導和电影拍摄的技术上。
在好莱坞,像埃尔莉这样拥有天然优势的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只是时间问题。
当演员的,哪有不想拿奥斯卡的呢?就算拿不到,也可以借助埃尔莉的公关资源让自己提个名,多露露脸。毕竟参演奥斯卡最佳电影绝对能成为一个演员职业生涯中闪光的一笔。
这也就是为什么索尼和迪士尼会找上她的原因。
那为什么埃尔莉和她的教父都并未回绝呢?
那是因为名气对于一位导演而言同样重要。
艺术电影票房难看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为了最大程度的压缩成本,大多不会选用名气大,能扛票房,高片酬的演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术电影总是在四大电影奖项中有所斩获之后才全球公映,就是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提高票房,使得制片方不至于亏本。
这个时候,有个知名的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无论对于票房成绩,还是得奖的胜率都至关重要。
别看波兰斯基,斯皮尔伯格这些大导演现在不食人间烟火,张口艺术,闭口剧情,早年可都是拍低成本商业片起家的。
埃尔莉头也不抬,依然一页页的翻着剧本。
“冒昧问一下,”她说:“我可以修改剧本吗?”
“请便。”
“你不会干涉选角和拍摄?”
“这方面普莱姆罗斯小姐才是行家啊。”
“我只拍一部,没有续集。”
“没问题。”
“我要改名字,绯色的探员,太土了。”
埃尔莉「啪」的一声合上剧本,抬起头。
“我没意见。”工藤优作胜券在握:“看来你也做好决定了。”
“合作愉快。”埃尔莉毫不拖泥带水的伸出右手,和工藤优作的握在一起。
“代理人和律师明天会联系您敲定合同,请您务必保持手机畅通。”埃尔莉站起来,腿有些忙,她抓住白马探的胳膊撑住自己,举了一下手里的剧本:“我可以带走吗?保密协议明天律师会带给您。”
“当然没问题。”
工藤优作也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