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随梦文学>天下豪商 > 第172章 都料匠(第1页)

第172章 都料匠(第1页)

&esp;&esp;北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能工巧匠自然不少,在雕版印刷这一行也不例外。&esp;&esp;不过,米友仁给武好古寻来的谢尚宾和魏四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手艺人,因为他们的手艺并不好。雕版、制墨、印刷、装书……这些刻书行的手艺他们都会做,但是都不精通。如果真的要亲自动手,也就相当于学徒刚刚出师的水准。&esp;&esp;但是他们却是行内公认的“大匠”,或者叫“总匠”、“都料匠”。他们的工作不是亲自干活,而是指挥别的工匠和学徒干活。&esp;&esp;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印刷行业的工程师。&esp;&esp;在宋朝,大部分手工行都有“都料匠”、“总匠”或“大匠”的存在。其中名留后世的就是开宝寺塔的建造者喻浩,因为欧阳修在自己的《归田录》中记录了此人,并称其为: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esp;&esp;而那位正在编修《营造法式》的李诫,和武好古的老祖宗武宗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都料匠。前者是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后者是负责室内装修(壁画)的工程师……&esp;&esp;这天下午,就在武好古刚刚从城西莲花庵墨娘子那里归来,并且带回几张铅笔素描的时候。米友仁已经带着个年纪轻轻的都料匠,候在佳士得行的书房(武好古的办公室)内了。&esp;&esp;“老师,你可回来了。”&esp;&esp;米友仁等得有些焦急,见到武好古进了门,连忙就开始介绍了。&esp;&esp;“这两位就是您要的人,这位是谢都料。”他先指着一位身穿青色儒袍,五官非常秀气,留着几缕修剪的非常整齐的胡须的青年说道,“他是刻书谢家的人,如今在国子监书库勾当。”&esp;&esp;“在下谢尚宾,见过武大官人。”&esp;&esp;米友仁介绍完毕,谢尚宾就是躬身一礼。&esp;&esp;“你是官匠?”武好古看着他问。&esp;&esp;“在下是和雇的民匠。”谢尚宾回答道。&esp;&esp;宋朝的手工业发展和之前的时代不同,民营手工业发展迅猛,而官营手工业相对滑坡——这滑坡不是和唐朝五代相比,而是和民营手工业的大发展相比。&esp;&esp;而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就造成了官匠流失。优秀的工匠可以在坊间得到更高的报酬,也可以自己创业开设工坊,所以都不大愿意进入官营手工业充当官匠。&esp;&esp;另外提一下,在宋朝还有一种“兵匠”,就是拥有军籍的匠人,一般挂厢军军籍——宋朝的厢军其实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挂个军籍替朝廷做各种杂务的人员。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税务人员、消防队、国营企业员工等等之类。&esp;&esp;不过真有本事的人,也一样不会愿意去当个挂军籍的军匠。&esp;&esp;所以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就出现了大量“和雇”民匠的情况,而一些民匠也喜欢这种“来去自由”的雇佣模式。他们可以在官营手工业中学到本事,然后再出去赚大钱。&esp;&esp;这种“和雇”的模式,在解决了官营手工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高民间手工业的技术水平。&esp;&esp;“老师,这位是魏都料,”米友仁这时又指着另外一位年长一些,做员外打扮,面目显得忠厚老实的男子说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esp;&esp;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esp;&esp;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esp;&esp;“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esp;&esp;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esp;&esp;“二位读过书吗?”&esp;&esp;“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esp;&esp;“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esp;&esp;“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esp;&esp;“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esp;&esp;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esp;&esp;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esp;&esp;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读书的花费并不高。地主富农都可以承担,一次次科举落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浪费点不值钱的时间罢了……&esp;&esp;而这种科举上升的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中小地主家庭是最有利的。&esp;&esp;“那你也考过发解试?”武好古又问谢尚宾。&esp;&esp;“考过,”谢尚宾道,“不过小底没入过府学……所以学问比魏大哥还不如,但是各种门类的书,小底还是看过许多的。”&esp;&esp;刻书行的普通工匠可以不读书,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刻书行的都料匠必须读过书,而且还必须读过各种杂书,不一定要精通,但必须能读通。因为送到他们手上的书稿不可能没有一点错漏,字迹也不一定清晰。所以刻书行的都料匠不仅要“审稿”,有时候还要抄书,所以都是有文化的。&esp;&esp;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esp;&esp;“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esp;&esp;“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esp;&esp;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esp;&esp;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esp;&esp;“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esp;&esp;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用士差不多,我们佳士得要请他们,得加给三倍……”&esp;&esp;100缗加给三倍就是400缗!&esp;&esp;索价不低,但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可是国子监出来的都料匠——身上背着金字招牌的!&esp;&esp;“加给三倍没问题,”武好古笑了笑,“不过得先试试本事。”&esp;&esp;说着话,他又拿起两张墨娘子的素描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esp;&esp;“这是墨娘子……”&esp;&esp;“这画……是用甚东西画上去的?”&esp;&esp;两人拿过素描,看了一眼,都被惊呆了。&esp;&esp;他们当然知道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是画中第一人武好古,而且也去过丰乐楼看美人图——自从墨娘子和李师师的画像挂在了丰乐楼,丰乐楼都快变成旅游景点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都不止。一楼的门床马道更是连个位子都等不着!&esp;&esp;可是两人现在看见了墨娘子的半身素描像,还是大感惊讶。&esp;&esp;仅仅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再加上一堆线条,便将墨娘子刻画得栩栩如生。&esp;&esp;但是这份功力,就不负了“画中第一人”的称号了。&esp;&esp;“能刻出来吗?”武好古看着两人问。&esp;&esp;“刻不出来……”&esp;&esp;“小底也刻不出。”&esp;&esp;不意外。&esp;&esp;刻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武好古在这两张素描上运用了光影素描法,可不容易印出来。&esp;&esp;“换两张吧。”武好古又给了两张素描,这是两张线条素描,不过还是用了一些明暗处理的手法。&esp;&esp;“头发不能这样,画得太细了,刻不出来,就是刻出来了,也印不好。”&esp;&esp;“鼻子这里也得改一改,都用线条就成。”&esp;&esp;武好古点点头,看来印刷技术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事儿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esp;&esp;“行啊,明日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白描的图,你们拿去寻人雕版开印。”武好古说,“若是印得好,便给你们500缗的年例,行不行?”&esp;&esp;“行,大官人您等着看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