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借《元祐法式》吗?”米友仁思索着道,“这倒不成问题,家父和李明仲有些交情,莫说是《元祐法式》,便是正在编修新版的营造法式也可以借出来的。”&esp;&esp;米友仁说的李明仲就是北宋著名的建筑家李诫,他是官宦世家出身,曾祖父李惟寅、祖父李惇裕、父亲李南公和弟弟李譓都是文官。他的父亲李南公为官几十年,如今还在世,官拜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他的哥哥李譓则是前任的陕西转运判官,因为不久前死了老妈(李南公的老婆),和哥哥一样在家里丁忧。&esp;&esp;丁忧这事儿放他们家是挺奇怪的,一个快八十岁,刚刚丧偶的爸爸天天上班赚钱养家,俩六十上下的儿子整天宅家里做孝子——这怎么看都有点变扭啊!&esp;&esp;难道不应该是伤心欲绝的爸爸在家养着,两个老孝子出给官家打工赚钱养家吗?&esp;&esp;不过俩老孝子在家呆着也有好处,就是方便了武好古、米友仁和赵小乙登门拜访。&esp;&esp;因为李南公家也在开封府右一厢,距离米家的茶楼很近——俩老头也是“咏茶”的常客,如果去写满大字的墙壁上仔细找找,还能发现他们俩的诗词呢。&esp;&esp;从茶楼出来,武好古、米友仁就同赵佶和潘意约了时间,在。&esp;&esp;原来在家丁忧的李诫也没闲着,每天都在弟弟李譓的辅导下温习道德文章,准备在三年守孝期过后去参加科举大比……&esp;&esp;没错,李诫这个官是倒霉的“伎术官”,因为他年少时醉心杂学,在道德文章上下的功夫不足,所以没有中过进士。&esp;&esp;他不仅是个建筑学家,而且还精通地理、历史、古文字、音乐和六博(一种棋类游戏),除了《营造法式》之外,他还写过《续山海经》、《续同姓名录》、《马经》、《古篆说文》、《琵琶经》和《六博经》等多部著作。&esp;&esp;论起真才实干,他弟弟李譓和父亲李南公,其实都大大不如他的。但是李南公和李譓都是进士,东华门外唱名,是真正的好汉。&esp;&esp;而李诫虽然博学多才,可偏偏少了一个进士,因此一直在官场蹉跎。而进士也成了他老人家的心结,一大把年纪了,还想考一个出来。所以在遍修《营造法式》的同时,他还在工习道德文章,希望能在丁忧结束后去科场上一试身手。&esp;&esp;虽然60多岁中进士晚了一点,但是总比没有的好吧?而且他爹妈都是高寿,自己的身体也很好,中了进士以后,应该还能替国家效力多年的……&esp;&esp;“快快有请,”李诫吩咐家人道,“请他们到书房相见。”&esp;&esp;哪怕武好古他们是踩着饭点来的,李家兄弟也不会招待他们,因为现在是丁忧期间。&esp;&esp;是不能大吃大喝的,那样就不孝了。&esp;&esp;家人走后,李诫拿起了米友仁和武好古的拜帖,摇摇头道:“此二人都是大才,可惜走错了路,在小道上花费了太多精力。若是将来在科场上没有建树,终究要蹉跎一生的。”&esp;&esp;李譓捋着花白的胡子,看着和自己一样须发花白,显得有些清矍的兄长,只是轻轻叹息。&esp;&esp;论起才干,他自知不如兄长……没有进士还可以做到通直郎(从六品朝官)和将作监,满朝之中,恐怕也找不到还是差一点火候啊。你看这一段……”&esp;&esp;“是吗?”李诫伸出脖子,看着弟弟在自己的文章上指指点点,眉头越皱越紧。&esp;&esp;他的文章写得并不差,但是到不了必中进士的地步,只能碰运气,而李诫在科场上的运气,一直都不咋地好。&esp;&esp;而且他毕竟上了年纪,思路没有年轻时那么好了,虽然文字功夫更加老练,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也变得圆滑而没有棱角,无大错,也不能让人拍案叫好……这是文章虽好,但是不能打动考官。&esp;&esp;这样的文章用来写公文、写王言都可以,唯独不能用来科举。&esp;&esp;李诫正皱眉头的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然后就是一个李府的仆人推开房门,随着一阵凉风,赵佶、武好古和米友仁依次走了进来。&esp;&esp;“端……端……”&esp;&esp;李诫耳边突然响起了弟弟李譓满是惊诧的声音,然后就听见哗啦啦的声响,原来是李譓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还把椅子给带翻在地了。&esp;&esp;这是怎么回事?&esp;&esp;李诫扭头往门口看去,就见一个瞧着非常眼熟的青年正背着手,大模大样站在那里。&esp;&esp;这人是……&esp;&esp;“在下开封赵小乙,见过二位李大官人。”&esp;&esp;赵佶开口了,自然不会说自己是端王。&esp;&esp;端王私见大臣是犯忌的——他可以去见王诜、潘孝严、潘意这样的亲贵官,一起吃喝嫖赌都没问题,御史老爷只当看不见,这是宋朝的惯例。&esp;&esp;但是朝臣级别的文官……这就另当别论了!&esp;&esp;不过二李现在正丁忧呢,属于一个模糊区域。如果二李的父亲在家,赵佶是无论如何不会进门。&esp;&esp;当然了,赵佶还是报了个假名,这对二李也没坏处。&esp;&esp;“啊,原来你就是赵小乙……”李诫忽然想起又个名叫赵小乙的画师正在挑战画中第一人武好古,没有想到竟然是端王赵佶!&esp;&esp;“武好古见过二位李大官人。”&esp;&esp;“晚辈米友仁见过二位李大官人。”&esp;&esp;武好古和米友仁都恭恭敬敬行了礼。&esp;&esp;“你就是武崇道?”李诫又看着武好古,“我见过你的画作摹本……画得太好了!”&esp;&esp;“先生过奖了。”武好古又拜了一下,然后直起身子打量眼前这位皮肤有点黑,长子一对金鱼眼的六十多岁的老者。&esp;&esp;“先生是……”&esp;&esp;“老夫李诫。”&esp;&esp;原来他就是李诫!武好古没有看过《营造法式》,但是他知道有这本书,也知道这本书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地位。&esp;&esp;此人就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第一人啊!&esp;&esp;“原来是明仲先生,久仰久仰。”&esp;&esp;李诫一直身边的年轻一些,面相有些刻薄的李譓,“这是舍弟李智甫。”&esp;&esp;“见过智甫先生。”&esp;&esp;李譓的官声并不好,素来以刻薄待人著称。若是武好古在单独遇上他,恐怕连正眼都不会瞧一下。&esp;&esp;不过今天情况不同,武好古可是和端王一起来的……&esp;&esp;“坐,快请坐吧。”李譓满脸堆笑,伸手指着屋子里面的几张玫瑰椅,请赵佶、武好古和米友仁落座。&esp;&esp;然后又吩咐家人去准备最好的“密云龙”点茶。仿佛来的不是三个晚辈小子,而是他老子李南公的同辈老人。&esp;&esp;“明仲先生,”开口的是赵佶,他其实早就认识李譓和李诫了,不过从来没用“先生”称呼过他们,今天是个例外。“听说你在编修新版的营造法式?”&esp;&esp;竟然是为了《营造法式》!&esp;&esp;李譓看了眼哥哥,目光中满是羡慕。&esp;&esp;端王将来很可能要做官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