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随梦文学>沪上人家[年代] > 第174章 后续(第1页)

第174章 后续(第1页)

3月15日药厂开业,史大柱、史大智、史大华、宋长华、李经纬、王梦凡、秦院长、任章华、卫生部的韩部长、军部的穆正卿、吴隆漪……省医院王院长、市医院陈院长、县医院张院长都来了。邱秋上学的小学、初中、高中校长、班主任,县教育局局长、县委书记等也到了。月湖寨这边的族长、三叔公、五叔公……苗寨的族长、表叔、表哥、表姐……以及报社、电视台记者。

剪彩结束,沪市和贵州省、市来的人交由褚辰、舅公张丰羽(去年他在前线被弹片击中,因伤归来,如今在休养)、表哥张成周等人招待。

县里、镇上、各学校校长、苗寨、月湖大队的人由邱秋亲自招呼,主题思想,修路、扩大学校建设,钱便是史大华和吴隆漪年前给的两张分红支票。

史大柱的人参丸、人参粉分红和史大智茶馆、素食店分红,邱秋将用在春季药材的收购上。

对于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邱秋认为青丫这几年做得就不错,几家蛋糕店所用的服务员、烘焙师都是各寨早早退学的女孩,目前虽说只有三十五人,但她相信,这只是一个起点。

大会议室里,邱秋坚持道:“学一定要上,考不上大学,那就去学一技之长。”

不管是修路还是建学校,她都希望孩子们跟深山里的药材一样,能够走出大山,让世人见识到他们的价值和能力,而不是浑浑噩噩,虚度一生。

经过反复讨论和商量,苗寨到清溪镇、月湖寨到凤山县的路,按常规乡镇交通扩宽至8米,可双向通行。

两大队小学扩建,达到县小学的标准,有独立的操场、图书室和各项体育设施。

县中学、高中各增建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栋图书馆和一间机房(一所学校配置五台电脑)。为此,师资力量一定要跟着提上去——这是邱秋对县教育局提出的要求。

除此之外,邱秋又向县里要了两块地,一块申请建驾校,一块申请建中医职业学校,用以教导初中毕业或是高中毕业生,识药辨药与种植采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方剂学、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康复技术、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与诊断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论……以及八段锦和五禽戏。

学成后,邱秋希望这些人能分散到全国各地,或进厂当司机或几人一起组建一个运输团队。中医职业学校毕业的,邱秋的期许更大些,或承包土地种植药材,或全国各地跑着收购药材,或跟养老院、高干所、体校合作开办中医馆,或在街道、社区如二姐一般开家推拿针灸按摩店,做一做药浴,帮人排一排体内的湿毒。

会议结束,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走了。支票吗,自然没给他们,穆正卿给邱秋介绍了一支由退伍铁道兵组成的基建团队,保证每一分钱都能落到实处。

知道邱秋要开办中医职业学校,审批一拿到手,史大华、史大柱、史大智、李经纬、宋长华、吴隆漪等人纷纷解囊,各自捐款20万元;张丰羽、张成周……以及沪市的名医陶建修、姜正真、吕青寒、何凡波等人纷纷要求等学校建成了,他们过来帮忙授课。

送走前来参加药厂开业庆典的大部分人,将支票和各项基建交给穆正卿介绍的郑队,邱秋一头扎进药厂,安排止血粉、消炎药、中成药感冒冲剂的生产。

褚辰则带着两个孩子和史大华、李经纬等人去了苗寨,三年的发展,苗寨的药田已颇具规模,金钗石斛进入花期,一株一株花芽萌发,每序都有2~4朵。

林间的野生天麻,地下的块茎已充分膨大、成熟。同时,块茎底部萌发的米麻和白麻,已完成繁殖周期,可以采挖了。

太子参长至今年,三月初齐苗,4月初开花,五月初结实,到了6月下旬,地上茎叶陆续枯萎,地下块根成熟,亦可采挖。

白及去年秋已经采收,如今上面又种上了重楼和黄精。

……

褚辰和史大华等人首次过来,受到了全寨的热烈欢迎,苗寨姑娘头戴银冠、颈挂银项圈,小伙们腰佩苗刀,手持牛角杯、花带,站在寨口两边,悠扬的《拦门歌》唱起,歌词为“远方的客人哪里来?为何来到苗山寨……”,唱罢向褚辰等人敬上“拦门酒”,米酒,度数不高,口感醇厚。

来前,褚辰给大伙儿讲过规矩,史大华等人学着褚辰双手接过牛角杯,一饮而尽。

姑娘、小伙们给众人挂上花带,寓意“把客人的心留在苗寨”。

人被邀请至风雨桥,那儿摆上了桌椅,长桌宴开始,族长、表叔、表婶们拿出了最高规格来招待,酸汤鱼、腊拼、鼓藏肉、苗王鱼、豆焖鸭、白切鸡、折耳根炒腊肉、酸菜豆腐汤、鸡稀饭、鱼酱、蛋满灌、五色糯米饭、糍粑等摆满长桌。

席间姑娘们排成一列,从高到低依次用酒壶倒酒,酒液如“流水”般注入几人的酒杯,《敬酒歌》一遍遍响起,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盛情。

饭后是芦笙与苗舞的盛宴。

伴着表叔们吹奏的芦笙,昭昭拉着航航和爸爸,随表姑、小阿姐们一起手持花伞,围成圆圈跳起《芦笙舞》,姑娘们个个舞步轻盈,队形多变,身上头上的银饰哗哗作响,感受到这般欢快的节奏,史大华、吴隆漪等人也加入了。

晚上是火塘夜话,对歌传情。

第二天,姑娘们还给众人表演了银饰舞与鼓舞。

美食吃着,醇香的米酒喝着,凭栏远眺,连绵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层层梯田如天梯般叠入云端。风掠过耳畔时,裹挟着花香与泥土的湿润,远处苗寨的吊脚楼在青黛色山影里错落成诗,木楼飞檐上的铜铃叮咚作响,惊起雀鸟三两只。

指尖摩挲着粗陶酒碗的纹路,史大华转头对褚辰道:“等路扩宽了,这儿可以考虑开发成旅游度假区。把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改造成带观景露台的民宿,青瓦木墙保留着苗家的原味。”

宋长华跟着道:“山坳里的老磨坊可以改成手作体验馆,教客人用传统石磨磨糯米粉,蒸一笼带着草木香的五色饭。”

“最有卖点的应该是银饰和苗绣。”吴隆漪道。

诸般提议,并没有得到族长的赞同,随着药材采收后卖入药厂或收购站,寨子里的生活得以改善,族长便不想寨子被过度开发,打破一寨清静,影响药材的种植和野生药材的生长。

昭昭航航才不管这么多呢,每天玩疯了,背着小竹篓、拿着小药锄,不是进山跟着表叔、表姑、小阿姐们采挖野生天麻、金钗石斛、荠菜、蒲公英、折耳根、蕨菜、水芹菜、香椿芽,便是跟着表舅们去药田采收太子参、茵陈、柴胡、淫羊藿,或是带着小踏雪的后代,和小伙伴一起下田摸泥鳅、黄鳝、田螺。

史大华等人跟着吃了一口鲜,每顿都不重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