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那边。
若谢平真的不愿给谢黎和刘巍机会,他又怎么会跟着谢黎二人,送二人来庐江城?直接绑回去不是更加省事?
说到底,他这位谢家表兄口硬心软,即便是再反对的事,他也愿意尊重对方的决定,给对方一次尝试的可能。
明面上是令人头晕目眩的数落,背地里却悄悄为对方兜底,一起承担失败的后果。
想到谢平昨天还对自己冷声冷语,今天一大早就替自己去庐江府衙处理事务,刘昀不由慨叹。
要是他不够了解谢平,没有细想对方的用意,只怕会误以为谢平这是怒火攻心,故意一大早出门,避着他们。
谢黎与刘巍的讨论告一段落,也不知道话题是怎么偏移的,竟转到他们这次带来的“补给军”上。
刘巍道:“这回出行,随军的医者是华医丞与韩医丞的高徒,有他配备的药包,纵然有兵士水土不服,应当也能在两日内缓和过来。”
谢黎则道:“关于两端突击一事,你不必担忧。我在庐江之时,亦遇过贼寇,曾指挥过部曲作战,何况这次一同随行的还有我的挚友——她从小在九江郡长大,对九江、庐江的地势颇为了解,并且从小接受父兄的熏陶,于武装作战一事颇有见解。追随她的那支部曲亦十分不俗,有她相助,此战必能大捷。”
这是刘昀第一次听到谢黎提起朋友,听她这么一说,刘昀对这位“家学渊源,疑似以武传家”的友人颇为好奇,顺口问了句:
“你这位挚友,姓甚名谁?”
一直心直口快的谢黎,此刻却露出几分迟疑之色:“她姓孙,你们唤她孙姬便可。”
意外却也不太意外,谢黎的这位朋友也跟她一样是位女侠客。
只是……姓孙,从小住在九江,家学渊源……
刘昀的眉心忽然不祥地跳了跳。
他看向谢黎,盯着她的眼,冷不丁地询问:
“你这位挚友……是不是南阳太守孙坚之女。”
不曾设防的谢黎一愣,旋即惊恐地看向刘昀。
孙是大姓,这天下姓孙的人何其之多,表兄怎么就直接往孙坚的身上猜?
看着谢黎的神情,刘昀还有什么不懂的,他无声地吸了一口冷气,问:“她现在人在哪?前来庐江郡一事,她父兄是否知道?”
冷不丁一诈,没想到还真的诈出一个孙尚香,刘昀已经没了惊诧的力气。
不知为何,虽然刘昀仍是心平气和的模样,谢黎却隐隐觉得心中发虚:“她与麾下的部曲,和我的部曲在一处。至于是否告知父兄……应是有吧,她让我不用担心,而且,我是得到阿父的首肯,才与二表兄一块来的。她应当也差不多。”
应是,推己及人,差不多。
听到谢黎的这番说辞,刘昀感到自己的眉心跳得更加厉害。
要是孙尚香并没有告知父兄,自己带着部曲离开……
刘昀看向一脸后知后觉,眼神漂移的谢黎,在心中为孙家父子发去关怀的致电。
自家表妹拐带了孙坚之女,这要是让孙坚知道了,应该不会造成什么不该有的误会吧……
刘昀站起身,本想立即写信通知孙坚那方过来领人,这个念头一出,迈到一半的脚步顿停。
“我能否见一见你的那位好友?”
不管如何,先问一问当事人,核实信息。如果对方真的悄悄离家……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事还是得由孙姑娘亲自解决。贸然插手,不但会引起孙坚那一方的误会,还会引来孙姑娘的恶感,让表妹为难。
谢黎闻言,回道:“我帮你问问,愿不愿见,得由她来决定。”
同一时刻,远在南阳的孙府。
孙坚放下手中的木牍信,脸色阴沉如水。
第66章
浓重的低气压让近卫们喘不过气,无一人敢在这个时候出声。
只有孙策不受影响地接过孙坚手上的信,看完后面带深意地挑眉,又将信件递交给孙权。
孙权只看了前面两排文字,就心中一突。
没想到这个与他同岁的妹妹这般大胆,竟然假传命令,带着父亲分给她的部曲偷偷离开南阳,说什么要去江东剿匪。
孙权的胞弟孙翊在旁边探头探讨,想要看一看信上的内容。孙权谨慎地觑了眼父亲的脸色,隐蔽地将信件递给孙翊。
孙策环肘而立,唇边带笑,看不出他的真实想法:“阿父,是否让我走一趟,把阿香带回来?”
“也好。记得让韩义公与你一同。”孙坚嘱咐道。
他的长子孙策已经加冠成年,武力、眼界均是不俗,可孙坚作为父亲,仍挂念着儿女的安危,只有派出自己最信重的虎臣韩当随行相护,他才能放心。
孙策没有拒绝,戴上兜鍪,当即着手准备出行事宜。
“且慢。”孙坚忽然出声唤回长子,浓眉攒成一团,“那毕竟是扬州刺史刘繇的属地……我先着信一封,备上些许厚礼,等你到了寿春,记得先去拜访刘刺史,以免惹人心疑。”
孙坚不知道刘繇已死,更不知道刘昀已拿下九江、庐江两郡,悄悄掌控了扬州北部。
他快速写好信,准备好该准备的物什,对着孙策叮嘱了一番,送他出门。
孙策即刻离开南阳,一路向东。
与此同时,孙坚的长女孙馨应下见面的邀约,与刘昀在亭中谈了半刻钟。
她向刘昀讲明了自己的来意,并约法三章,保证自己一定会处理好家事,不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刘昀在这位刚刚及笄的少女眼中看到超乎同龄人的坚定与成熟,稍稍安下心,客套地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