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随梦文学>八十年代新一辈 > 1720(第3页)

1720(第3页)

正因为能力不强,才会被人推荐到一直坐冷板凳,虽然有副书记的名头,但一点实权都没有的梅书记这里。

说句不好听的,他和梅书记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梅书记不好,他就更不会好,上心程度,一点都比梅书记少,也一直开动脑筋,想着该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

收回之前的决定,肯定是不行的,朝令夕改,以后梅书记在工人那里就更没有威信,被工人们闹一闹就吓住,以后命令更推行不下去了。

秦今朝知道这事儿的时间,比梅书记还要早一些,也是一脸愕然,这是多臭的一步棋。他与其通过报告去了解工人们这一年都干了些什么,倒不如多下两次车间,多多参加生产部门的工作会议。不深入一线,不去了解业务,就整天坐在暖暖和和的办公室里,不被工人们说他瞎指挥才怪呢。

他觉得自己还是高估了梅书记。

吉化厂那可是“学大庆”的典型,他在化工部时,去过那边出差,那边领导们的管理水平、文化素养,政治素养跟海州厂的几位领导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不知道梅书记在那样能人辈出的企业,是怎么做了那么多年的副职领导的。

再细想来,也是有端倪的,一般来说,党委副书记都是由厂长或者总会计师、总工等兼职担任,而梅书记除了党委副书记外,并没有担任其他职位,这完全就是个看着职位很高,但实际嘛事都不管的冷板凳。

也不知道怎么调到海州厂来的,德不配位,能力又不行,出现如今的状况是必然的。

秦今朝对梅书记没有任何同情,只是有些担心会因为这次的事情,梅书记恼羞成怒,会否决掉节能项目。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要真的人为设置障碍,不顾这个项目未来有可能会对海州厂,乃至整个化肥行业带来的好处,那就别怪他倒向沙厂长那边,想其他的办法让他同意了。

他又设想着,如果自己处于梅书记那个位置,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稍微思索,便有了主意,他会找选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人代表,挨个见面恳谈,将自己让工人们写报告的理由粉饰一番,说得合理,再上升到为了工厂,为了我国的化肥事业的高度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千方百计打动工人代表们。

做完这些,还不算完,会立刻帮助工人们争取利益,比如北方冬天水果欠缺,可以联系供销系统,让专门从产水果的地方调运一批水果来,当成福利发给工人们,如果找不到供销系统的关系,甚至可以让运销科大车队的司机们亲自跑一趟。

秦今朝和一线工人们实际接触过,他们的好恶很简单,真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一定会赢得他们的尊重。在那之后,本着这个原则,多多深入车间,了解这些工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求,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很快就忘掉之前的所作所为。

人嘛,是很擅长忘记的,又没有深仇大恨,不至于耿耿于怀,不能忘记。

用不了多长时间,书记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一个好书记的形象就算是立住了。

当晚,他给家里写信,跟父亲探讨梅书记的问题,也写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封好信封,写了地址,贴上八分钱的邮票,扔去了厂门口写着外阜的邮筒里。接下来,就是等待父亲的回信了。

自从来了海州厂,不能经常跟父亲面对面讨论这些,只能依靠写信。海州和燕市不算远,邮寄平信,三天左右就能收到,一般情况下,一周之内就能收到回信,速度还是挺快的。

文字有着不同于话语的表达能力,更容易让人敞开心扉,和家人以及父亲的联系反而更紧密,更贴近了,而据父亲说,也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他的成长,思想上趋于成熟,为人处世上愈加游刃有余,已经基本具备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站在梅书记的角度,他自信自己那样处理是非常得体的,他希望父亲能给予肯定,同时期待着能给更多意见和指导。

对于父亲的观念和处世方法,他会参考,但不会全盘接受,父亲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处事经验,但他自己有着聪明的头脑,还有二十出头毛头小伙子这个年龄优势,他有犯错的资本,也不怕犯错。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要犯了错之后,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成,以后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就好。

他从小到大,几乎是一帆风顺的,生在高知、富裕的家庭,社会乱着的那些年,他都在学校读书,73年,他正好高三,那时候短暂地恢复了高考,他有了考大学的机会,虽然因为白卷事件,高考被取消,但成绩却没有作废,他考上了化工大学。

那年,因着他们这些成绩优异的高考生,化工大学临时复课,将下放到农村、工厂里的教授、讲师们召回来,重新开课。

没有教材不要紧,学校四处去寻摸五六十年代的课本,寻不着的,教授就自己手写教材……

虽然条件艰苦些,但是真正能学到东西的。

后来,还未毕业就随着考察团出访国外,毕业就进了化工部,后来想去下面历练,看中了海州厂,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的就来了。

秦今朝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已经做好了经受挫折的准备,他坚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有强大的内心,都可以挺过去。

所以,不管在海州厂,是一帆风顺也好,是充满磨难也好,他都能坦然面对。

第18章

雪停的第二天,整个海州大化厂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多数人出门,不太敢骑自行车了,唯恐哪块雪化成水,流到路面,形成了冰。

早晨进入厂区的大军中,只有寥寥几辆自行车,都是二十来岁,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骑出了“别人不敢,就我敢”的优越性,一路上把车铃按得起了火星子,看着小心翼翼行走的人们又不满,又不得不给让路的样子,便得意得不行。

“啪!”

车胎挫到一块冰上,失控地滑出去,大小伙子连忙伸腿想要支住,结果也踩到冰上,脚上穿的塑料底儿的棉鞋,滑得很,把不住力气,连人带车一块摔到了地上。

大小伙子顾不得摔疼的屁股,趁着还没有更多人看见他摔跟头,麻溜地爬起来,谁也不敢看,推上自行车就往厂里跑。

后面一阵儿哄然大笑。颜丹霞在人群中,也笑弯了眼睛。

听见旁边有人说:“叫他嘚瑟,这下耍脱了吧!”

“他那一下可摔得不行,我感觉地都震了震,可得去医院瞧瞧,再把尾巴骨摔折喽。”

颜丹霞脸埋在围巾里头,笑得更大,耳朵接收着七嘴八舌的议论,真是够夸张,够损的,不过,也挺可乐的。

回到车间,先去办公室里把手套和围巾放好,便去了外面的维修间。还没有打上班铃,工人们三三两两凑一块聊天,声音不大不小的,不用去听,颜丹霞也知道聊的还是党委办新出那项通知的事儿。

她去了折弯机前面,准备做一个零件。

水汽车间的预处理系统总是发出“嘎嘎”的响声,她去检测后,判断是零部件磨损造成的。此时还不影响生产,但如果时间就了,零件磨损更严重,就会造成机器故障。没有配套的零部件,她就自己做一个。

这种零部件,安装在机器上,又不能拆卸下来影响生产,最难的就是测量数据,尤其是内圈数据,虽然她一眼看过去能看个大差不差,但这种零部件容不得一点误差,还是要用工具,测量才能放心。

她没有去测量零件,而是测量了与零件连接处的数据,很快,就得出了这个零件各部分的数值。回来后,她便画出来这个零件的图纸。

自己端详着,有些满意,虽然《机械制图学》那本书学起来很难,有很多理解不了的地方,但到底是有进步的。

拿出那张图纸,摆放在操作台上,找了一块铁板压住,颜丹霞正准备开动机器,却有人走过来和她说话。

“还没上班呢,颜师傅,你老这么积极。”来人是黄小刚,两年前进厂,跟着电工师傅学习,目前还拿着学徒工的工资。

学徒工出师转成正式工,一般都需要三年的时间,他两年了还没有转正也实属正常,可谁让他们维修车间有个一年就转正,一转正就是三级工的颜丹霞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