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问:“什麽厚礼?”
“我就同你们讲啊”杜知微神秘状,“鄙人听说,醉乡居为诗会第一名准备的礼物,是手炉名师张明祁打造的一个铜鸭手炉。”
何必大惑不解:“就一个手炉?”
“哎”杜知微扫何必一眼,“何姑娘有所不知,这张明祁是我朝有名的手炉名家,其打制的手炉,用的是上好的红铜材料,做法呢也不是传统的镶嵌手艺,而是用榔头一点点敲打出来。他做的手炉非常结实耐用,无论里面的炭火多旺盛也不会烫手。”
“可再好也就一个手炉。”
杜知微叹一声气,颇有些遗憾何必不懂宝贝。“他现在不出山了,手炉有市无价的。”杜知微接着又道:“鄙人也是为了娘子大人。我家娘子不习惯京城的冬天,手常冰凉,鄙人就想着给她置办个手炉做礼物,正巧今日有机会。”
这话勾起了何必的记忆,傅流云好像也容易手冷,自安康到京城,一路上常看见她把手藏在袖中。
“到了”杜知微一句话叫醒何必。何必擡头时看到了醉乡居的招牌,看到“醉乡”二字,何必猛然觉得熟悉,脑海里一下又闪出景云城许多记忆。
杜知微与如鹤松先一步进去,何必回神跟上,进门前撞到一人。那人正在和旁边同行人聊天,发觉撞到人,急忙转身道一句:“抱歉”她擡头看到何必,两人均是一愣。
“朱珠?”
“何小姐?”
二人几乎异口同声。
走在前面的杜知微与如鹤松听到声音,停下转身看过来。
朱珠道:“真是有缘,何小姐。”
“你来参加诗会?”何必指了指醉乡居问。她与如鹤松出客栈时朱珠还在楼上没起。
朱珠回:“在下是应友人相邀,陪同而来。”
何必听了看一眼朱珠身後随行的两个人。那两人见到何必,点点头问好。何必觉得两人有些熟悉,细一想记得也是景云城同期举子。
朱珠看到前面等着的杜知微和如鹤松,对何必道:“何小姐,我们先进去了。”说着三人与何必告辞,先一步进了醉乡居。
何必与杜知微和如鹤松随後进去。
醉乡居不是醉乡楼。醉乡居是个酒楼,楼里也有红男绿女,但是这些人只卖艺。
醉乡居是新开的,听说老板娘是从别地来的,到京城後相中了醉乡居这块地,一口气买了下来,将楼宇翻新後开了这家酒楼。
醉乡居呈回字,从临街的大门进去,先是前面的酒楼,从後门走出,抄手游廊围着的是露天园林,有山石,有小桥流水,天气暖和的日子,可供喜好风雅的人流觞畅饮。这种安排,从翻修时就是冲着读书人去的。寻常苦力不喜欢这些。苦力们喜欢喝街边茅草屋搭的酒棚里,售价几文钱一大碗的酒水,下工後与同行结伴去,点上几碗一饮而尽,喝的是痛快。
今日这诗会开在院子里,院子里正中央搭了个台子,供斗诗的学子上去,权做擂台。何必她们挤过人群,挤到院子里时,刚好赶上上一场斗诗结束。
她们一行三人,只如鹤松一个男子,又因为如鹤松长得极好看,挤进来这一路吸引了不少男子注意。
有人鼓起勇气走上前,想同如鹤松认识。如鹤松见到时微微皱了皱眉,刚才一路甚至有人故意往他身上撞,他对此有些反感。
何必察觉到,转身喊如鹤松一句“兄嫂”,又故意闲聊了几句别的。想搭讪的人听到,悻悻离去。
如鹤松只无奈看何必一眼,眼神带有几分感激,他忽然间想到了同族一位长辈,那人也如何必这般随意潇洒。
那边台上得胜的那女子忽然朗声一句:“你们,还有谁想上来一试。”语气颇为得意豪气。
何必听得熟悉,擡头一看,不是宋听筠是谁,道是冤家路窄。
台下有些认识她是谁的学子们有几分犹豫,有一人迟疑一阵准备上去,同行的见状将他拉住,小声一句:“你是不想活了吗”。
杜知微嘀咕一句:“好嘛,竟然遇到她”宋听筠的大名,在国子监也是响亮得很,外地学子到京也有些时日,行卷时也听说了一二。他们怕的不是宋听筠,是宋听筠背後,宋大将军的身份。
只是所有人都安静的环境下,这边声音虽小,但也引起了宋听筠注意。宋听筠视线看过来,第一眼看到了何必。她见到时一笑,喊一声道:“何姑娘,我们真是有缘呐。”
别的学子听到时顺着宋听筠视线看过来。何必装作没有看见她。这缘分她宁愿给别人。
宋听筠见了,起了坏心眼,使坏道:“喂,你要不要上来试试?”
何必没有动身,她在心里已经有些後悔,今天为何想要来这里凑热闹,每回她想凑热闹时结果都是她变成热闹。
宋听筠手里甘蔗一转背在身後,道一声:“你不会不敢吧”
已经有人发出了窃窃嘲笑声。
如鹤松以为何必是担心做不出好文章,当衆出丑,所以才装作没听见。“何姑娘,我们……”如鹤松出声解围,提议离开,话没说完却听何必一句:“试试就试试!”他还没反应过来,何必已走向擂台。路过的学子见她走来自动退开两边让出一条路。如鹤松再转身时,何必已站在擂台上。
想到几日前宋听筠在傅流云面前说的那些话,何必一气之下站出身来。一想到宋听筠那句混账话她便来气。什麽离了又不是不能再婚娶的,关她宋听筠什麽事!
宋听筠见到何必上了擂台,计谋得逞般擡一擡眉眼。宋家是兵家,三代将门,舞枪弄棒不在话下,宋听筠更以母亲和兄长为傲,从小喜欢武比喜欢文多。她作诗差点,但今日却不担忧。因为在来之前,宋听筠已准备了不下百首诗词。这些诗词当然不是她写的,是她请人作的。有人求名,喜欢受人敬仰,有人求利,卖几首文章换口粮,一拍即合,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