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楚家美食标记
萧逸回京後,楚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虽然他心中时常闪过萧逸的影子,但他不敢细思,只是像朋友一样盼着萧逸回京办事能够顺利圆满,他自己当下的责任是守护楚泽丶发展事业。
眼下尚未入秋,按照不是只做腊肠的好时节,自入夏以来楚澜和张屠夫本来已经降低了腊肠的制作数量。
奈何孟玄在江宁尝过楚澜做的腊肠以後就欲罢不能,强烈要求楚澜做一些送到金陵城销售,并表示自己家的酒楼肯定能销下。
楚澜与张屠夫商量後,决定接下腊肠单子,每日与张屠夫一起忙碌,从选肉丶切肉到调制腌料,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张屠夫现在亦称得上算是经验丰富,他做了多年的屠夫,对猪肉非常了解,特意教楚澜如何判断猪肉的最佳状态,楚澜则发挥自己的创意,不断改良腌料配方。
楚澜尝试加入陈皮丶桂花丶山胡椒等独特香料,使腊肠的口味更加丰富,在自己家食铺尝试销售,深受食客喜爱。
“楚小哥,你这手艺可真是绝了!”张屠夫一边将腊肠挂上晾晒架,一边感叹道,“以前我卖了十几年猪肉,也没想到肉还能有这麽多吃法。”
“张叔过誉了,我只是稍微动了点脑筋而已。”楚澜谦虚地说道。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楚澜和张屠夫严格筛选,还招募了几位手脚麻利的帮工,签了契约,并教他们制作腊肠的技艺。
渐渐地,楚家新口味的腊肠不仅风靡江宁城,孟玄在金陵一直来信催促,楚澜把第二批做好的五百斤腊肠差人送到码头运往金陵城。
孟玄收到腊肠非常高兴,自己试吃满意之後,将一批腊肠作为礼物送给金陵的达官贵人,结果一传十丶十传百,迅速打开了市场。
金陵城中,许多高档酒楼纷纷向孟玄下单,希望能引入楚家腊肠作为秋冬特色菜肴。
“澜弟,这腊肠已经成了金陵的抢手货!”孟玄兴冲冲地写信给楚澜,“你可得多做些,别让金陵的贵人们等急了!”
楚澜看到信後会心一笑,感到无比欣慰,他提笔给孟玄回信。
与张屠夫商量後,楚澜决定扩大生産规模,除了继续改良配方,沿用了之前萧逸的建议用油纸包装,还专门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木盒,用金陵的雅致风格装点,让腊肠更具档次。
短短几个月时间,楚家腊肠已经成为江宁和金陵两地的冬季热销品。
楚澜的腊肠甚至登上了《江宁商报》的推荐榜,文章中称赞:“楚家腊肠,色香味俱佳,一品便是冬日美味的极致。”
江宁城中的商家也纷纷向楚澜取经,希望能合作推广他的其他点心和菜肴。
他常常带着弟弟楚泽到市场走访,观察顾客的喜好,记录新的灵感。
“哥哥,我们的腊肠都卖到金陵了!你会不会以後变得特别有钱?”楚泽睁大眼睛问道。
楚澜笑着摸了摸楚泽的头:“有钱又怎样?只要你能吃饱穿暖,好好念书,哥哥就心满意足了。”
腊肠生意越做越大,楚澜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响亮。随着各地订单的增加,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有更系统的规划,不能只满足于当前的成功。
某日,楚澜站在市场上,看着楚家腊肠挂满了摊位,却发现许多商家没有标明出处,只是简单地将它们归为“江宁腊肠”。
“如果连名字都不明确,就算味道再好,又怎麽能让人记住呢?”楚澜心中暗想。
他想到孟玄给他的信中笑称,金陵的贵人们在品尝腊肠时,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腊肠是何人制成,只知道是孟玄从江宁带回来的,于是大家都称它为“江宁腊肠”,这让他感到遗憾。
孟玄也不可能一一跟人解释,他劝楚澜想想办法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光在江宁城还不够,要走出去以後大家就知道腊肠是楚澜家的美食。
楚澜若有所思,光顾着做事,倒是忘了自己家品牌和标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