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句话的未琛明语调轻快,除了跃跃欲试,还有藏匿不住的莫大的野心。
“电脑——你知道电脑吧?”未琛明话锋一转,问。
“那是干什麽的?”
“一个大箱子,就像电视机那样,我听说现在美国的电脑技术非常发达,那里的人都用电脑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更为精致,而且非常迅速。到时候设计师就可以全身心挖掘灵感,不必浪费太多时间在无用的手头功夫上。只不过搞来一台电脑就很费劲,更别说要开公司了,那用的只会更多。”未琛明叹气道,“所以我们现在还只能用传统方式设计印刷,这对手头的技术要求就很高了。”
“你已经很好了,报社不是找你画插画麽?”
“如今也就只能画画这个了……啊,对,给你看这个。”
未琛明站了起来,从房间书柜最里面抽出了一张广告纸。
上面画着一个穿条纹裙的姑娘,手里拿着一个小箱子模样的物品。
“这画的是……照相机?”孟鸷认了出来,“以前林姐和杨哥拍结婚照时我跟着帮忙,看到了这个。这个好贵的吧,一般人家里都没有。这个和设计有什麽关系吗?”
未琛明点头,“上个世纪开始,海外有人用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当设计蓝本,制作出木刻版画,它更为精细。”
随即,他又翻了翻书柜,拿出几张陈旧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大照片拍的是人骑马奔跑,并且是连续照片。
“这是出乎意料的事情,摄影制版技术有前所未有的特殊韵味,这绝对是一大轰动。”他接着说。
孟鸷接过那一叠照片,其中大量是某些摄影制版作品的复刻。这类作品笔法精细,相比原相片,线条感更鲜明,同时又兼备写实感。
“我想,学会这个,你也不必雇那麽多人干活儿了。”孟鸷像开玩笑一样道,“长远来看,其实还是省钱了的。”
“最重要的是,摄影价格低廉,速度快,只是现在国内技术很不完善,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未琛明无奈地说。
“为什麽你不去国外学习一阵儿呢?”孟鸷疑惑地问,“照这样看,明明国外发展更快一点,你抱好技术後再回来。”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未琛明颔首许久,终于擡眸,“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足够的人力。所以我们想与印刷厂丶出版社建立联系,获得支持,但这些日子穿梭在饭桌前後,没有人愿意涉那个险。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人老了,他们摸爬滚打半辈子,已躺在了舒适区,又为什麽要冒险尝试这些飘渺的东西?他们在等待,等待这些东西自己爬进面前的锅里。只有年轻人可以冒这个险,因为我们什麽都没有,我们本就该去尝试,探索自己的世界。”
未琛明笃定地道:“我们需要发展,只有起步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新生,才能赢得投资。同时最近我也在募集年轻设计师共赴海外,我们会将那些技术系统地带回来。总是依靠前辈丶等待前辈,最终我们只能步其後尘,拿不出自己的东西,把握不住机遇。”
“我们必须尽快,赶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
孟鸷听呆了,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话题,他顿时觉得自己过去十几年白活了,心中忽地燃起一团经久不息的火焰,灼热的火舌昭示着滚烫的年华。
他看着未琛明的脸庞,那是多麽红润而充满希望。
“……我能不能做点什麽?我想为你做点什麽。”他主动开口道,“我也不想总站在你们身後,只做一个跑车拉货的人。”
……
……
“你把这个给我,不怕我玩坏了吗?不怕我玩两天就扔了?”孟鸷把玩着手里的“黑箱”,笑着望着未琛明。
未琛明没有看向孟鸷,只是道:“这是我爸朋友的照相机,他将它放置在老宅好多年了,说过我可以随意使用。它的配置并不高端,适合入门。”
其实孟鸷并不是真的怕自己将照相机损坏,而是他没自信自己能学好。
“你对它感兴趣吗?”未琛明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又问。
“这麽多的案例里,我对这个东西最好奇。”孟鸷实话实说,“我看过了你给我的文件,看到那个叫……叫什麽兰登的人,他做了一系列相同风格的摄影作品,主体全是抽象图案。他真的很厉害。我还看到有人用纺织的衣服丶琴弦进行创作,真的很有趣。”
未琛明点评道:“前面那个是阿尔文兰登,他创造的万花筒的确是摄影界的一处辉煌。”
“你还没完全回答我的问题?”孟鸷仰着头。在那一刻,他的生命变得鲜活,他好像忽然有那麽一些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从你对它産生兴趣那一刹那,你就已经与它産生联结,”未琛明的手情不自禁抚上了孟鸷的侧脸,“为什麽不让这种联结更深一些呢?只要你愿意,又有什麽是不可以的呢?”
此时未琛明有一种冲动,也或许只是错觉,他总觉得孟鸷不该是如今这样。
冥冥之中,他认为孟鸷有无限潜能。
二人同时笑了,孟鸷抚上未琛明的手背。
他想如未琛明那样做点发光发亮的事,而不是蜷缩在家乡的那个大院里,听从父母的安排按部就班上岗就职丶娶妻生子,过一辈子平凡的生活。他也想不一样一些,至少年轻时就应该这样。
“两天後我准备去海珠区,美术学院就在那里,还有一个入厂学习的活动,大概半个月时光。”未琛明挑眉,向孟鸷发出邀请,“你愿意吗?”
“事到如今,”孟鸷故意拉长声音,“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