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这话说是出了宁寿……
这话说是出了宁寿宫就不认,但等到次日胤俄带着禾嘉前脚出宫,後脚他们在宁寿宫里说过的话,还是一字不漏地给回禀到康熙跟前。
老十那人,说他精明吧他有时候莽起来是真的什麽都不管不顾。说他粗疏吧,这话里的意思又叫人不得不多想。
倒是胆子是一以贯之的大,以前敢在宫里把胤禩给打了,现在又敢当着太後的面把这场戏给戳破了。
原本康熙还以为胤俄这几年掌管统领衙门,心性和城府都给磨出来了,感情还是那个不耐烦就什麽都敢豁得出去的性子,也挺好。
他这就是明着给自己递话,太子是自己的儿子,自己这个当亲阿玛的只要活着一天就得管他一天,谁也挑不出理儿。
但其他人甭管是太後这个祖母还是他们这些兄弟,兄友弟恭是一回事,老这麽把人来回的遛,那可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兔子急了还咬人,他们是儿子又没打算造反,太子是风姿绰约雄才大略,可当兄弟的又不是生来欠他的,怎麽地?只要他有事,就非得所有人都来来回回这麽折腾。
“梁九功,你说老十是不是猜着什麽了。”
“回万岁爷的话,十爷这些日子除了统领衙门,大多数时候都在府里待着。”
有关于太子的事,猜不猜怎麽猜那都不要紧,只要十贝勒没上蹿下跳想探听毓庆宫里面的情况这就不算错。没有连猜都不让猜的道理,皇上也不能这麽霸道。
“你这老奴才,越老越滑不留手,连朕都听不着你一句实在话了。”
康熙扔了手边的折子,歪在榻上好半晌没做声。
今天轮到十二侍疾,这几年胤祹一直待在宗人府,早不是当年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佛子了。
他跟富察氏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却也不像当年那样放着後院的女人不碰。
府里这几年连着生了三子一女,活下来的只有庶福晋李佳氏所出的大格格,和富察氏生的三阿哥。
大阿哥是格格姚氏所出,生出来没活过十天就没了。二阿哥是富察氏生的,生下来就体弱,没满周岁也去了,死的时候太小,连名字康熙都没来得及赐下。
现在府里就大格格身体康健,壮得跟个小牛犊似的。三阿哥弘是六月份刚办了周岁宴,刚满一岁宫里就赐了名字下来,就是想着让这孩子也沾沾康熙的福气,别再夭折了。
以往最精明总想着联络这个往来那个的富察氏,为着这几个孩子是再要强不起来了。连同胤祹也从书房搬回後院,夫妻两个天天守着儿子过。
弘是一个月总有大半个月是病着的,正院天天都是药汤子的味道,胤祹连後院都不敢去了。再生一个?生下来又病病歪歪的呢,他实在是遭不住了。
富察氏更是再没催过,别怪她自私心狠,眼下弘是还不知道养不养得住。
外边那些事再要紧,自己家里过得一团乱麻,说出去都叫人笑话。自己生的两个都是病弱的,倒是李佳氏有福气,得了个身体好的格格。
这麽一来,富察氏就害怕府里孩子多病弱的根子并不是在胤祹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要是再劝胤祹去後院,到时候多添几个身子骨好的庶子,自己的弘是就更艰难了。
夫妻两个一个无心一个有意,倒也暂时和平共处,一个守在府里连出门的时候都少,一个守着宗人府干自己的差事,甭管外边多热闹,总之他不掺和。
每天管着的都是宗室里的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再不然便是这家生了个孩子要上玉牒,那家死了当家老爷太太要分家。
听着极琐碎,都是不能出错不敢出错的大事。毕竟除了少数有差事有实权的宗亲,大多数人一辈子可不就是围着那一个小家转,一份家业一处宅院,那都得掰扯得清清楚楚才行。
时间长了,胤祹才明白佛经里说的那些道理对这天下大部分过日子的人来说,是真没用。而自己只要没法狠心往真把自己舍去佛门,就不该沉溺得太过。
别人劝再多不如自己想通,想通了整个人看上去反而比以前当佛子的时候更平和了些。
他在宗人府,每天见的都是家长里短。陪在太後身边再不像以前那样张口闭口全是佛经,说的全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富察氏对这些没什麽兴趣,但她耐得住性子,就坐在太後身边听着,还是不是搭个话递个音,跟捧哏似的。太後听得津津有味,不光听还要问,正经把外边那些事当个故事听。
康熙在宁寿宫内殿门外站了好一会儿就转身走了,走之前还专门叮嘱了守在门外的奴才,不要让太後知道他方才来过。
从乾清宫出来,绕到宁寿宫再最後才在毓庆宫停下。
毓庆宫里还是很安静,太监宫女走路没声儿,除了跪下磕头请安连呼吸都是清浅的。
往里走,远处廊下站着弘晳和弘晋,两人连近前来都不敢,就远远的在廊下跪着磕头。当年胤礽出事的时候弘晳十岁,弘晋八岁,都是不算大。
都是半大的孩子就被圈在毓庆宫里不让出去了,这麽几年下来原本养出来的那点子太子长子次子的傲气也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