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州边界的事态渐趋缓和,中原的局势却愈发紧张了起来。
誉王的大军一路向南,沿线大小山匪、盗贼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溃不成军。
誉王的声势一路水涨船高,又两极分化。
有人盛赞誉王救百姓于水火,也有人责备誉王下手太过狠毒,
更有人嘲讽誉王有意效仿俣国的七王爷,以皇叔的身份把持朝政……
誉王的大军也在众人的议论中,将矛头对准了雄踞一方的灵光山庄。
灵光山庄位于七礼原上,背靠北麓山,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陡坡,地势易守难攻。
但誉王的军队人多势众,经过几次交战,虽然久攻不下,但灵光山庄被重重包围,众人迟早被困死在山中。
但灵光山庄若是破釜沉舟奋力一击,必是两败俱伤。
于是誉王改变了策略,提出了招安。
绿林盟的众人本就人心惶惶,也在日复一日的争论中,分成了两个阵营:
铤而走险、突出重围起义派;举手投降、苟且偷生求和派。
“郭大哥,再这样围困下去,灵光山庄还能坚持多久?”穆北驰问郭怀瑾。
“一个月吧。”郭怀瑾有些左右为难,他并不愿意接受招安,也清楚知道他们别无选择。
穆北驰坐下来,想听听郭怀瑾的想法,他说:“若是接受招安呢?”
“但我不相信誉王。”郭怀瑾说道。
“誉王从前并无权势,一直待人温和,初掌大权剿匪,或许是有些操之过急了。”穆北驰分析道。
“山庄上下近万人,若是接受了招安,恐怕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郭怀瑾看向远方众人。
这些人中,有恶贯满盈的强盗,也有被逼无奈的百姓,有身强体壮的壮士,也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还有一些行侠仗义的游侠义士,像穆北驰三人。
“北驰,你们并没有入寨,还是趁早找机会离开吧。”郭怀瑾将目光定格在穆北驰身上。
穆北驰却不置可否,他当初投身灵光山庄,本就是为了化解这一次的纷争。
荡平天下一切不平,是他十四岁时的理想,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的理念。
“以目前的情况,最好的情况还是接受招安。”穆北驰看向郭怀瑾。
“但是招安的条件我们并不清楚,况且山庄内还有许多人并不愿意。”郭怀瑾忧多于喜。
他已经找葛盟主谈过多次,葛盟主依然无法下定决心。
“我与誉王有过几面之缘,让我下山去和他谈判吧。”穆北驰说出自己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