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正文完结
◎找到属于我们的幸福◎
大魏兴安七年丶隋元初四年四月,魏杨太後于永宁宫中病逝。
虽然杨氏逆贼叛逃去江东称帝,曹壬给杨太後的一应用度却从未减少,对杨氏留在北方的女眷也不曾追究。
杨氏一族叛逃时,瑶光长公主在城外别院闭门不出,并未随杨三郎去荆州。
她嫁杨三郎後生育过三男一女,可惜两男一女已夭折,活下来的儿子幼时高热不止後成了傻子,如今已满十三,却只有三四岁孩童的智力。
为此,杨三郎对她越来越嫌弃,以致于起事时都不曾知会她,去荆州也只带走了侍妾和侍妾生的孩子们。
杨氏一族急匆匆逃去荆州,却无一人去宫中接走杨太後,杨太後知道杨宪在江东称帝後就病了。
哪怕长公主常带着外孙去宫里看望,她也不曾振作起来,她常在长公主面前自责对不起女儿,对不起外孙。
杨太後临终前交代遗言,因无脸与先帝合葬,想回杨氏祖坟,长公主便按遗言把杨太後葬入了杨氏祖坟。
一同葬回去的还有前太子妃,前太子妃在杨氏未起事前嫁给赵郡李氏续弦。
杨氏起事失败後,赵郡李氏想把她交给朝廷处置,素来性格刚烈的她随即悬梁自尽。
她曾是令杨蓁蓁骄傲自豪的姐姐,她的优秀成了母亲不断鞭策杨蓁蓁的理由,曾经几度成为杨蓁蓁的童年阴影。
这次长公主和杨蓁蓁把她葬回杨氏祖坟,也算让她找到最终的归宿。
女医署的女童已经逐渐长大,除了洛阳,陆萸在冀州丶雍州丶徐州丶幽州开了女医署分馆,那些已经可以随医官出诊的女童被分去了这些地方。
一些确实无学医天赋的孩子,则被分去了她去年创办的纺织厂,还有一些被分去了谢氏庄园的造纸坊和印刷厂。
这两年内乱後又与鲜卑开战,送来女医署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最後都被陆萸妥善安排了。
北境战事结束後,曹壬让朝廷在洛阳城外东北角的位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正中,在松柏的环抱中耸立着一座十几米高的纪念碑。
而在纪念碑周围,按战事发生地,树立有无数个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
烈士陵园完工之日,曹壬让白马寺衆僧人为墓碑上的烈士们诵经超度,并昭告天下,凡想要祭奠烈士者,皆可前往烈士陵园祭奠。
大魏的烈士陵园一经昭告天下,随杨氏南渡的西郊大营的兵将就有几千人偷偷逃回了北方。
这些去而复返的叛军,曹壬没有拒绝,只是把他们打乱後,重新收编去了不同的军营,一些威望甚高且不服管教的将领去到新的军营後被偷偷处决了。
随着曹晖一日日长大,大魏的朝廷也如初春的太阳,冉冉升起逐渐壮大。
魏兴安八年,隋元初五年八月,隋开国皇帝杨宪终于走完最後时光。
五年的时间,大隋并没有他预想中那样蒸蒸日上,更没有强大起来,反而如自己走向暮年一般慢慢走向了衰落。
早已疲惫不堪的他看着愈演愈烈的党争,看着朝臣们沉迷于服用仙散,看着三个儿子为争太子之位明争暗斗,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时,他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
哪怕有朝臣无数次向他举荐名动江东的天师教仙长,他亦不想继续茍延残喘。
他觉得做皇帝太累了,他只想好好休息,哪怕一睡後永远不会醒来。
他想,北伐注定无望,或许在死後可以魂归故里。
在生命的最後,他把杨三郎喊到床前,“你没有章儿手中的兵权,亦没有充儿聪慧,我走後,你就让章儿给你封个亲王去广州吧。”
“所以,父皇是想让长兄继承您的皇位吗?”
杨三郎怎麽也没想到,一直是他在悉心照顾父皇,也是他陪伴父皇的时间最久,父皇却把皇位传给了远在荆州的长兄。
他心底不服,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眼中带着不甘和狠厉。
杨宪的视线已经渐渐模糊,却仍挣扎着用尽最後的力气回,“你不是朱氏的对手,若让你继位,肯定,肯定”
他想说肯定不得善终,可最终没能说出口。
杨三郎见杨宪彻底断气後,眼中的悲伤迅速散去。
他擦了擦眼泪,起身告诉杨宪的内侍秘不发丧,然後迅速让人去找朱慎。
杨氏在江东建隋,为站稳脚跟,江东的世家都受到重用,除了张氏。
张氏女嫁给曹善为侧妃後,与杨琇莹争宠,导致杨琇莹一直无所出,杨氏至江东後便开始对张氏清算。
张氏被清算时,嫁给张兴的朱琳终于回到了朱氏,此时的她早已没有少女时的天真烂漫,一心只想求得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