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
【公元1009年,萧绰为耶律隆绪举行了柴册礼,把军国大全交给儿子,一个月后,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萧太后萧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在辽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契丹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只是在宋朝文人的笔记中,却多是关于萧太后的风流趣闻,似乎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比每年多达三十万的岁币还要值得记载……】
宋朝文人:(捂脸)……
评论区
“自武则天横空出世之后,那些读书人都在不遗余力的打压女性,他们不想承认萧太后的优秀,但雍熙北伐与澶渊之盟却是宋人掩盖不住的污点。”
“于是,那些掌握笔杆子的文人就在两性关系上不遗余力的抹黑萧太后了。”
“萧太后与韩德让本就有婚约,因政治原因进入辽景宗的后宫,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皇后。在辽景宗去世后,萧绰为了寻求以韩氏家族为首的汉族官员支持,再次与韩德让走到了一起。”
“宋朝的使臣路振还记录了一件事,说萧太后毒杀了韩德让的原配妻子,就连她的幼子耶律隆裕都是二人的私生子,还言之凿凿的说自己亲眼目睹。”
“这位宋使难道是躲在人家的床底下看到的吗?”
萧太后冷笑一声,对宋人的言语污蔑毫不在乎……
“事实上,在辽国这件事并不算什么污点,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本就是半公开的情人关系。韩德让无所避讳地出入于萧太后的帐幕,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都是同案而食,并排而坐,萧绰对韩德让的宠爱和器重有目共睹。”
“萧太后给韩德让赐姓耶律,改封晋国王,让他正式成为契丹皇族的一员。”
“萧太后去世后,辽圣宗以天子必有长的说法,按着自己的字辈,为韩德让赐名隆运,韩德让成为辽国皇帝的兄长,位在亲王之上!”
“辽国人都不在意的事,反倒是宋国人频频破防……”
【后来在宋人编撰的《杨家将》等故事中,萧太后也总是以奸诈阴险的反派角色出现,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杨家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将她放在了忠贞义士的对立面,这无疑是对萧太后形象的污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形象逐渐转为正面,《四郎探母》与《雁门关》中,她既是慈爱的母亲,也有身为国君的文韬武略!】
【京剧《澶渊之盟》中,萧太后更是亲征南下伐宋,身着戎装,凛然不让须眉,浑然一副文武兼备的巾帼气概!】
【不论别有用心的人如何在萧太后的私生活上做文章,都无法磨灭她在历史上的功绩。】
【北京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就叫萧太后河。辽宁的奉国寺是耶律隆绪为纪念母亲修建的寺庙,有现存至今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
【萧太后用澶渊之盟得到的白银在今天的张家口张北县修建了一座园林,因为她时常在此驻跸,这里就成为当时辽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河北滦河还有一座以萧太后的形象塑造的石像,被称为滦河母亲像,以纪念萧太后为当地做出的杰出贡献……】
【而那些在言语上洋洋得意的小人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真是尔曹身与名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路振:“噗!”
一些文人立刻将自己编撰的笔记中的名字隐藏起来,以免被后人公开处刑……
【在萧太后的教导下,耶律隆绪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对内改革,整顿吏治,任贤去邪,效仿唐朝重开科举,加强汉人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
【对外积极扩张疆土,向高丽及西北诸部发动战争,让契丹之名响彻中亚!】
评论区
“很多强势的君主都会面临继承人的问题,只有耶律隆绪是个例外。”
“他是正后所出嫡长子,也是顺利继位,做出卓越成就的第一人!”
……
扶苏、刘据、李承乾:……
刘盈、李显、赵德昭:……
太扎心了!
【耶律隆绪在位49年,享年六十一岁,在他的治理下,辽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圣宗”!】
【辽国的萧太后无疑是一位对辽国影响深远的政治家,而宋朝也有自己的“萧太后”,那就是赵恒的第三任皇后——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赵恒震惊的看着端坐在自己身边的皇后,像是第一次认识她一样!
第425章守内虚外1
赵光义有些不好的预感:“你的正妃不是郭氏吗,这个刘娥又是谁!”
赵恒:……
赵光义恍惚听过这个名字,他绞尽脑汁将儿子的后院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才终于想起了这人是谁,一想到那人的身份,他更加愤怒了!
“是你买的那个歌女!朕不是让你把她送走吗!你怎敢阳奉阴违,忤逆于朕!”
赵恒委屈:“父皇,儿臣都把她买下来了,咱们家又不是缺那一口吃的,堂堂太子的女人能送到哪里去……”
太丢人了吧……
赵光义被气的不轻,伸手指着赵恒的手臂都在哆嗦:“你没听到天幕的话吗,那就是下一个萧太后,是下一个吕雉、武则天!”
赵恒声音微弱,却还在据理力争:“像萧太后多好啊,整个大宋都败在萧太后的裙下呢!”
赵光义被亲儿子揭短,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
赵恒还要火上浇油:“而且,刘娥真的很有才华,儿臣从未见过那样聪明好学的女子,若是她真的能将大宋治理的更好,这不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