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随梦文学>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400420(第26页)

400420(第26页)

【此战,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此后,宋辽断交,两国进入了二十多年的战争状态。】

评论区

“这是最后一场具有五代风格的战役,简单说就是皇帝直接指挥,大纵深突破。”

“这一战略在曾经的中央与叛将的战争中屡试不爽,但辽国是一个军事政治上都很稳定的大国,他广阔的国土,强大的支援能力是五代政权所没有的。”

“高粱河之败证明了这种策略已经过时。”

“……”

【战后,宋军残兵败将聚集在涿州城中,这才发现皇帝不见了,战场上刀剑不长眼,谁都不敢保证皇帝还活着,但北征的大军已经濒临崩溃,是进是退,必须有人下达明确的命令。】

【于是,诸将策划拥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帝。】

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德昭怕是命不久矣了……

赵德昭却有些天真的认为这件事是不地道的,对不起自己的叔叔,但若是当真得到军队的拥护,身为太·祖陛下之子,自己这个皇位也算名正言顺吧。

【这件事还没有成功,赵光义就得到了消息,拥立之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给赵光义心里扎了一根刺。】

【战后,赵光义将北伐失败的错误都归于领军大将,将石守信等赵匡胤提拔起来的大将统统被贬谪。还因为征辽不利,把打下太原的赏赐都免了。】

太·祖朝的武将顿感荒谬。

他们本来觉得皇帝陛下已经是最难抗衡的人了,没想到继任的太宗不按常理出牌啊。

谁听说过,主动与军队制造隔阂的皇帝!

【将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一口饱饭,原本答应的赏赐却被皇帝食言而肥,宋军上下物议沸腾!】

【赵德昭也劝谏皇叔,应该赏罚分明,先将太原的赏赐给了,再追究幽州的失败。然而赵德昭这个差点被拥立为帝的先帝之子本就是赵光义心里最忌惮的人,赵光义闻言大怒,阴沉沉的说道:“等你当了皇帝,再赏赐他们也不迟……”】

【赵德昭心神大骇,他知道皇叔不可能容他继续活下去了,为了保全家人,他选择拔剑自刎!】

评论区

“这大概就是赵德昭最后的抗争吧。”

“一举将赵光义钉在了谋朝篡位的耻辱柱上!”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我们这些处于历史下游的人并不在意皇帝得位是否正当,便是杀了兄弟逼父退位的李世民依旧深受人们爱戴。”

“我们不喜欢赵光义,只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身为宋朝第二任皇帝,却给宋朝开了重文抑武的坏头,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导致两宋三百年积弊,中原地区民不聊生……”

赵光义:你们还不如骂朕得位不正呢!

【其后一年中,辽军屡次南下,在满城、雁门关、雄州(瓦桥关)等地与宋军开战,互有胜负。】

【在瓦桥关之战后,赵光义还想再次亲征幽州,最终在文臣李昉、扈蒙的劝阻下班师回朝。此后,赵光义一面抵御辽军南下,一面联络鞑靼、定安、女真、高丽等国,一起围堵辽朝。】

评论区

“这得叫复仇者联盟吧!”

“一群辽国的手下败将,报团取暖,关键时刻一点用都没有。”

赵光义:……

【赵光义将战争失败的锅都推给了统兵大将,对于军事行动的控制欲望更为强烈。他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将领的约束,以防将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将从中御”的政策。】

【简单说就是赵光义在战前会制定详细的战术和阵图,并派遣监军将这些指令送达前线,要求将领严格按照这些指令执行。】

天幕下的将军们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王翦:“前线战事瞬息万变,怎么可能完全按着战前的规划发展!”

蒙恬:“敌人可不会这么听话!”

霍去病:“将军岂不是变成了皇帝的提线木偶!”

卫青:“一来一回上千里的距离,等到皇帝的命令到达前线,战机早已稍纵即逝。”

……

【赵光义还派遣监军到前线,对将领的军事行动进行监督和干预。监军不仅负责传达皇帝的指令,还承担着督促将领执行命令的职责。在某些情况下,监军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主将。】

高仙芝、封常清想起自己的死因,无语凝噎……

【赵光义认为将领只懂打打杀杀,不懂战略,因此他倾向于通过自己的预判和决策来指导战争。这种做法无疑削弱了将领在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性,使得战争的胜负更多地依赖于皇帝的决策能力。】

赵匡胤:“你以为你是唐太宗李世民吗!”

“同为太宗,人家的军事能力你拍马都赶不上!”

“人家可没有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

【在一定程度上,赵光义的“将从中御”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防止将领叛乱。然而,这种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赵光义性格多疑,掌控欲强,他希望通过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然而,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并不出众,这导致他在推行“将从中御”时往往力不从心。】

【由于皇帝与战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赵光义的预判往往难以准确反映战场实际情况,导致指挥失误,战争失败。】

【过度干预将领的军事行动也削弱了将领的积极性,加剧了将领与皇帝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得将领在战争中往往不敢自主决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