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垂下了头,他的心中纷乱如麻,一时想要羞愤自杀,一时又想报仇雪耻。
不知圣人还会不会给自己这个机会……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李隆基错估形势,放弃险要的潼关,过早的与敌军野战,结果人地两失,平叛形式急转直下!】
哥舒翰猛地抬头,对啊,还有叛军,失去了潼关,长安还能保得住吗!
唐初所有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着急的等待着天幕的宣判……
第324章安史之乱2
【前线将士为国捐躯,后方的君王却在不遗余力的拖后腿,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不然,安史之乱何至于持续八年之久。】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记下了这一刻: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京畿附近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都变成了一座空城,叛军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大唐危在旦夕!】
李世民不敢眨眼盯着天幕:“朕的长安!朕的大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晚年的李隆基利令智昏,早已不复早年的英明果断,他再一次突破了身为皇帝的底线。】
【当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满城震惊,一片混乱。六月十二日,李隆基下诏宣称自己要亲征,所有听到的人都不信。】
评论区
“皇帝已经失信于人,大唐朝廷的凝聚力没有了。”
【群臣已经看透了李隆基色厉内苒,外强中干的本性,李隆基所作所为也没有让他们意外。】
【十三日凌晨,李隆基便悄悄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
李世民惊呼:“他居然逃跑了!”
李治:“身为天子怎能丢下自己的子民,独自逃跑。”
武则天:“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居然是你开的头!”
玄宗朝的朝堂之上已是一片混乱,长安洛阳的民间更是阵阵惊呼,恐惧逐渐蔓延,无人能够压制汹涌澎湃的民意!
李隆基似乎看到了晚年那个老迈无能的自己,可如今的他又该如何消弭民间的非议,与满朝公卿的失望……
评论区
“为了顺利逃脱,李隆基将消息瞒的死死的,就连住在宫外的皇子公主都没有带。”
“这一日早朝,还有百官入宫上朝,宫门打开后,他们才发现——皇帝不见了!”
“李隆基一行逃到咸阳,当地百姓不知道皇帝临阵脱逃,还将他当做往日的圣人,即便自己食不果腹,依旧将所有粮食都奉献给了皇帝。”
“当地一位老人向皇帝进言:自从宋璟被罢免后,朝中便没有了劝谏的声音,公卿大臣一味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朝野臣民冷眼旁观,早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他们的声音无法惊醒九重天上的圣人!”
……
元稹虽是唐朝人,却也是第一次知道安史之乱的细节,他不敢置信道:“居然如此!”
白居易喃喃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中唐晚唐的帝王们担心天幕之言会引发民情汹汹,心中却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是天降猛男,不是太宗皇帝,只能勉强维持局面,无法让大唐重回盛世了。若是一定要找一个罪魁祸首,除了玄宗祖宗还有谁呢?
【十四日,一行人行至马嵬驿,六军将士饥饿疲劳,心中怨愤,忍无可忍,最终发动兵变!】
【禁军首领陈玄礼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杨国忠,他们想要联合太子李亨诛杀奸佞,太子犹豫不决。】
【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节拦住了杨国忠的马,士卒们高喊着:杨国忠与胡人勾结谋反!一起冲了上去,杨国忠被将士乱刀砍死,碎尸万段,他的儿子和姐妹都被诛杀!】
不少人打了个寒颤,这就是民意,是百姓的力量!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
评论区
“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登上高位,得以平步青云,执掌朝政,他独断专行,蠹政害民,专横跋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擅权弄法,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他两次发动南诏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无数士卒埋骨他乡。还让南诏彻底脱离了唐朝控制,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乘舆迁幸,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主被戮,兵满天下,毒流四海,这都是杨国忠的罪过,他死的太晚了!”
武则天:“李隆基前期用姚崇、宋璟则达成治世,后期用李林甫、杨国忠,几乎亡国。”
这个皇帝当的,太复杂了,想来群臣也不会再无条件的支持李隆基了。
就连刘禅都对相父的《出师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李隆基听闻外面的动静,就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将士们说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出面慰劳将士,表明自己的态度,想要他们散开,但将士们不肯走,他们担心杨贵妃将来会秋后算账,逼迫李隆基诛杀杨贵妃。】
【李隆基嘴上说着爱妃,行动却很果断,他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驿的佛堂之中。将士们确认杨贵妃真的死了,他们才放心。】
杨玉环浑身一颤,瘫倒在地,这就是她的结局吗……
评论区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就是帝王口中的真爱(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