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的租调,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农民纷纷起来反抗。”
李世民不理解:“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大赦天下,减免赋税,缓和叛乱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吗!”
长孙无忌:“约莫是朝廷财政遇到了大麻烦,不得不出此下策吧。”
李世民:“昏招迭出!”
“台州临海人袁晁在翁山率众起义,攻下台州,连克信、温、明等州,拥众近二十万。江南人方清在歙州响应起义。”
“袁晁本是县衙小吏,因为同情饥寒交迫而造反的农民,受到鞭背的刑法。他起义后建立自己的政权,朝中大臣都由农民担任,他带领义军杀死地方长吏,烧毁没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钱财,为普通百姓伸张正义!”
“面对浙东接连不断的起义,李豫命镇守临淮的李光弼分兵镇压。叛军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普通百姓,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不到一年时间,叛军便被李光弼打败。”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
李豫:朕怎么感觉天幕在同情叛军!
你的感觉没有错,若是此时有人能够一举打败唐朝,建立一个新的制度,也就不用经历之后一百年的混乱拉锯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不是残暴不仁之人,说不定会有更多的百姓支持他们呢。
……
【李豫对宦官十分优容,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也能严厉惩治飞扬跋扈的权宦。】
评论区
“凡是宦官奉命出使四方,李豫从不禁止他们索取贿赂,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就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
“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就连宰相都得随时准备好行贿的钱财。”
“他曾严惩李辅国、程元振等为非作歹的权宦。”
“当鱼朝恩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时,李豫立刻与宰相元载密谋诛杀了鱼朝恩!”
“他是不是觉得宦官翻不出他的手掌心,用宦官制衡朝臣!”
……
【在父亲和朝臣的影响下,李豫也崇信佛教,供养了大批僧人,兴修佛寺,劳民伤财,给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说到底,李豫并不是一个英主,也不算是昏君。他对人对事都很宽容,能容忍宦官欺压宰相,也能容忍宰相擅权驱逐贤臣。】
评论区
“宽容太过就是没有原则!”
“奸臣元载身为宰相却驱逐贤臣,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大兴土木,李豫早就知道这些事,却直到忍无可忍才决定处置元载。”
“元载死后,仅胡椒就查抄了八百石!”
“李豫还任用安史旧将掌管河北,姑息养奸,致使河北三镇割据,从此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
天幕对李豫的评价让汉宣帝警觉,他将太子刘奭叫到身边,考校近日功课。
刘询:“你可不要学李豫,对奸臣的纵容就是对天下的不负责任!”
【公元779年,李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十八年。】
李世民再次感慨:“安史之后的十几年对大唐来说,至关重要,若是李豫能够有所决断,力挽天倾就在本朝啊!”
第333章税制改革
【李豫死后,太子李适登基,史称唐德宗。德宗任用杨炎为相,改革税法,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的赋税制度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在短时期内缓和了国家财政问题。】
李世民大感好奇:“两税法?”
评论区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上战乱的影响,无数百姓失去遴自己的土地,背井离乡。逃走的百姓的赋税便由邻保代纳,迫使更多百姓逃亡,租庸调制已经名存实亡!”
“各地节度使可以用任意名义摊派,无需获得中央的同意,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赋税制度极为混乱。”
“面对如此局面,宰相杨炎上奏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将原本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
“不论是本地户还是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是当地人,上籍征税。逃亡异乡的百姓也无法逃避税赋。”
“仅仅三年后,德宗便得到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之前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
始皇沉思:“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扶苏:“这样一来,拥有更多土地的贵族便要出更多的赋税,减轻了普通黔首的负担。”
李斯:“制度很好,但执行下去需要合适的人手。”
负责执行政策的官僚,也是被两税法触犯了利益的贵族集团,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必会中途夭折。
【杨炎为相一年多后,便被奸相卢杞陷害,贬为崖州司马,很快就被赐死,时年五十五岁。】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