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子孙不会成为下一个武氏……
【公元690年九月,天下臣民、李唐宗室、四夷首领、佛教、道教纷纷派出代表,请求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群臣也上奏,宣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武则天终于踏出了最后一步——】
【九月九日,武则天在洛阳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短暂而辉煌的武周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言一出,平行时空再次被震撼!
始皇:“没想到她居然真的做到了!”
吕雉:“本宫还以为摄政太后便是她的终点,没想到她真的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
刘彻:“全靠她这四个好儿子啊。”
李世民:“她本就掌握着皇帝的权利,差的不过是一个名分罢了。”即便如此,他心中依旧震撼不已。
李治终于不淡定了:“武周……皇帝?”
武后:……
终于到了这一刻,帝后的思绪都是一片混乱,唯一还能维系一点理智的原因便是还政李唐……
【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副京,李唐子弟失去了宗室身份,皇帝李旦降为皇嗣,改为武姓,立武氏七庙……】
武士彟已经瘫倒在地,恨不能晕死过去。
他可是李唐的忠臣啊!
李治对自家儿子失望透顶,四个儿子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成为皇帝的武则天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治理,她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她的执政方略比起历史上的其他明君丝毫不差!】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才能一半源于自身的聪明才智,另一半便是李治不遗余力的教导。高宗执政晚年,武则天便向李治提出了建言十二事,被李治尽数采纳,充分展现了她的政治才能!】
【建言十二事也是武则天一以贯之的政治倾向:她重视农业生产,奖励耕织,轻徭薄赋,并以此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暂缓军事行动,减少劳役兵役,广开言路,重视孝道,任人唯贤……】
评论区
“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
“武则天还主持编撰了农书《兆人本业》,对此后的农业影响极大。”
【武则天掌权之路便是与门阀士族对抗之路,从北周到唐朝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关陇贵族已经变成了既得利益的保守势力,只有将他们赶出政治舞台,大力扶持庶族寒门,才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北周、隋朝、初唐无数人被天幕的话创到。
如北周八柱国、隋唐开国功臣等贵族集团都对此很是反感。
只有三朝的帝王赞同此言!
【武则天为了扶持庶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以朝廷名义派遣使者专门到各地搜罗人才,由皇帝亲自考核,这便是制举与策问的由来。凡是考核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
评论区
“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
【她还诏令天下百姓可以向朝廷自荐,以免举荐有所遗漏。】
【又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增加了录取人数,还创造性的增设了殿试制度。设置武举,选拔优秀的统兵人才!】
评论区
“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武则天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虽有滥竽充数,但真才实学者更多!”
“(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凡是有能力的都能得到升迁,无能之人则会被贬黜。”
“后来开元盛世的文臣武将,无不是武则天时期选拔的,比如开元名相姚崇宋璟,这是与房谋杜断并称的大唐四大名相。”
“就连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也是通过武举崭露头角的!”
李世民暂时忘记了武周朝带来的麻烦,对武则天的改革措施极为欣赏。
他当即下令:“本朝也要实行殿试、武举!”
不等其他人提出反对意见,李世民又装作无意道:“难道朕的满朝文武还不如一介妇人有政治眼光!”
长孙无忌:那是一般的妇人吗!那可是千古唯一的女帝!
李治则更加直接,“媚娘的政策利国利民,提前几十年实行也无不可。若是谁阳奉阴违,不免想想数十年后的安史之乱!”
李治向来乾纲独断,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出反对意见。
……
【通过对庶族的扶持,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能实现阶级跃升,中唐以后出现了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的界限逐渐消失,只要是姓郑的都自称为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
第308章则天武皇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的制度,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对于贪官污吏,不论官职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武则天对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的大臣十分器重,屡屡提拔。】
【就连对女子掌权持批评态度的《资治通鉴》都评价: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武则天默念:“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写的真好!”
李治想起天幕对自己的评价——二十年无人敢犯颜直谏,不由得有些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