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随梦文学>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5060(第6页)

5060(第6页)

【始皇遇到的刺杀太多了,这只是一次失败的刺杀,都不值得史官大书特书,若不是另一个主角是张良,根本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张良:……

没想到有一天他还会被自己坑。

看来有些秘密必须带进坟墓中,即便当事人都死了,也不能说出口。

【史书上记载的张良前期的事迹很少,除了博浪沙刺秦,还有一件事流传了下来,那便是“圯上受书”。】

【刺秦后,张良一度躲避在下邳,一次他在桥上散步时遇到了一个老翁,老翁见到张良后故意将自己的鞋扔到桥下,招呼张良将其捡起来。张良忍住心中的不满,本着尊老爱幼的高尚情操将老者的鞋捡了起来。谁知老者却又傲慢的伸出脚,命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想打他的心都有了,但他最终还是忍了下来,蹲下身,给老者穿好鞋。那个老者一句道谢都没说就大笑而去,独留张良在桥上沉默无言。】

张良嘴角有些抽搐……

【那个老者走了很远又返回来,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一样:“小子,你很不错,五天后的凌晨来这里等我。”张良不明所以,但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五天后的凌晨,张良准时来到桥上,结果老翁提前就到了,老翁生气的说,“跟老人家约定都不按时到,五天后再来吧。”说罢,老者就走了。又过了五天,张良特意提前到达,还是晚了一步。】

【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在桥上等,终于等到了老翁。老翁见张良不骄不躁,结束了对张良的考验,他将一本书交给张良道:“读此书者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安邦立国。”并约定十三年再见,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他。】

【张良收到的书叫《太公兵法》,是姜太公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张良学习此书后果然辅佐刘邦安定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张良拿起自己桌案上翻过很多次的竹简,神情惊诧,“这《太公兵法》不是我张家祖上传下来的吗,怎么还有这样的说法,难道是我记错了?”

张良有些怀疑自己的记忆了,直到他看到了评论区的字迹。

评论区

“这大预言术真是神了,就像建国之前便断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样!”

“楼上大阴阳家,其实有一种说法能解释的通,这件事是大汉建国后,张良才讲出来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能力套一个比较传奇的来历,也可以为他后来求仙问道,逃避大汉宫廷倾轧找一个借口。”

张良恍然大悟,是啊,萧何自污,韩信被杀,自己也是刘邦剪除的目标,当然要想法子寻一条出路了。

身处汉宫中的张良颇有些尴尬,这个故事他给很多人讲过,就为了加深印象,没想到却被天幕戳穿了。

同样尴尬的还有刘邦,他此时一心剪除诸侯王,还没有忌惮到张良身上,毕竟张良没有兵权,便是要兔死狗烹也能往后排排。

第55章汉初人杰

【《太公兵法》也叫《六韬》,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文韬》讲作战前的准备,对内要富国强兵,统一思想,同仇敌忾,对外要注重情报收集,保守己方的秘密。《武韬》讲究作战时要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龙韬》讲战争中如何任用将领,严明纪律,发号施令,注重天时地理,后勤供应。《虎韬》、《豹韬》、《犬韬》具体讲解各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战争,以及士兵训练等内容。】

【《六韬》堪称一部军事百科全书,其内容之广泛,体系之完整,是其他兵书少有的。这本书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在汉朝初年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后世无数政治家军事家推崇此书,其中的代表便有诸葛亮、孙权、刘备等人。】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蒙恬赞道:“此书真是面面俱到博大精深,能被后世推崇,还翻译了那么多种文字,岂不是说其他国家的人也要看这本书,真不愧是立周八百年的姜太公啊!”

始皇问李斯:“李卿见过此书吗?”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若说齐国的书籍,没有比他们更熟悉的。

李斯果然知道:“臣曾在老师的书房见过,不过其中的思想与法家不同,臣并没有如何重视。齐国投降后,齐王宫与稷下学宫的书籍都搬运到了咸阳,只是尚未来得及整理,其中应有此书。”

始皇点头道,“将此书找出来,若当真那般神奇,便多复刻几分给百官学习。”

蒙恬等武将很是兴奋:“多谢陛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随后,各地反秦武装纷纷响应,张良也召集了一百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他觉得自己势单力孤,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反秦复韩,便启程去寻找同盟,在路上他遇到了刘邦的队伍,一番交谈后两人一见如故。】

【张良以《太公兵法》中的思想劝谏刘邦,刘邦从谏如流,张良第一次遇到如此谈得来的主君,当即便与刘邦“情投意合”。】

留侯张良与自家陛下对视一眼,两个头发花白胡子拉杂的五十多岁老头都觉得对方有些伤眼,立刻移开了视线。

天幕会不会说话,什么叫“情投意合”!

【但张良并没有直接投靠刘邦,他此时最大的目标还是复韩,恰逢此时,项梁复立楚王,张良便趁机提出复立韩王成,张良自领丞相之位。张良刺秦后曾在项家躲避过一阵子,与项家人关系不错,这么简单的要求项梁自然不会拒绝。】

【张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毕生理想,复兴韩国,复兴张家。因而更加竭尽全力辅佐韩王成,他挥师颍川,想要收复韩国故地,但在与秦军交战中,几座城池反复易手,张良始终没有打开局面。】

秦朝群臣议论纷纷。

“此人在军事方面似乎不怎么样啊。”

“就是,与普通秦军打都打不过,天幕也没说当地有什么名将啊。”

“莫非也是个纸上谈兵的?”

“诸位,若是纸上谈兵之人如何能成为‘汉初三杰’,他的能力定然不是军事方面的,诸位莫不是忘记了:萧何主后勤,韩信主军事,张良负责运筹帷幄,定下发展战略。”

【楚怀王命刘邦与项羽兵分两路攻楚,约定先入关中者王,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刘邦则在路过颍川时与张良汇合,此后,张良便跟随刘邦,一路献计献策,目标直指秦都咸阳。】

【九月,刘邦率军抵达南阳,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城防坚固,便想绕过宛城,先入咸阳。张良劝谏道:“前面还有不知多少秦军据守关隘,若是略过宛城直接往前,难保宛城的秦军不会从背后进攻,到时候前后皆是敌人,我们就会陷入两难之地。”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以攻心之策招抚南阳郡守,赦免南阳吏民,兵不血刃轻取宛城。周围郡城见状纷纷来投,刘邦安抚百姓,稳定了后方。】

秦朝群臣交头接耳:“南阳郡守是谁?”

有人答:“如今是腾治理南阳。”

立刻有人反驳:“陛下已下令,腾入咸阳为内史,以后便是内史腾了。”

有人笑道:“想这么多做什么,十多年过去,再加上赵高等人的倒行逆施,南阳郡守早不知是何人了。”

他们如何不知,只是有些感慨罢了,没想到大秦地方官吏居然这么简单就投降了,他们对大秦没有一点忠诚之心。

【随后,刘邦率军来到峣关,这是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秦都咸阳最后一道屏障,自然有重兵把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