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随梦文学>我家娘子打江山 > 100110(第17页)

100110(第17页)

谢让含笑点头,便没有再追问。

三人聊了些朝中的事情,眼下两个老大人比谢让还急,两人都主张他尽快登基。

旁的不说,先把这位子坐上去。

谢让却摇头道:“此事不急,眼下这局势,任重而道远,一步到位反而没了余地。我跟寨主商量过了,倒也不必在意一时的名头,江山在这里也跑不了,平定天下比登基要紧。”

“公子是在顾虑什么?”洪勉问道。

谢让笑道:“我们根基浅,玉峰寨声名鹊起也不过短短几年,如今江山无主,旁人哪里会让我们那般顺当。说不定这会儿,有人已经在撰写讨伐我们的檄文了。”

洪勉略一沉吟,问道:“那公子想作何安排?我们两个老朽虽说有些影响力,可手中并无实权,名不正则言不顺,公子如何掌控朝政?”

谢让一笑,笃定说了一句:“内阁治国,我来摄政。”

范泊和洪勉对视一眼,目中思量。

谢让起身一礼,笑道:“只是又要辛苦两位老大人了。如今朝中几经折腾,朝臣一盘散沙,却也是机会。几日之内,我会设法推你们二位主持内阁。”

两个老大人对视一眼,范泊抚掌笑道:“妙哉,倒也是个法子。我们两个老家伙把持了内阁,再名正言顺昭告天下,朝堂上下一致推选,东安郡王摄政,这便顺当了。”

洪勉也沉吟道:“公子思虑周全。这大梁朝旁的不多,就是皇族多,皇帝绝嗣也还有一堆皇族子孙呢,公子若直接坐上那个位子,怕也会被人拿做话柄攻伐诋毁。”

谢让淡淡一笑,两位老大人都是文人,考虑更多的是这些名声、正统之类的,他考虑的其实远不止这些。

这一晚谢让回到仙居殿,便已经是二更天了。

他以为叶云岫早该睡了,还特意将贴身亲卫留在院外,自己轻轻敲开大门,罗燕亲自开的门,一见他忙行了礼,笑道:“大当家回来了?”

谢让见她说笑如常,目光望向殿内,问道:“寨主还没睡?”

“寨主半个时辰前才醒,这会儿饿了吃宵夜呢。”罗燕偷笑道。

哎,什么人什么命!

谢让不禁嘴角噙笑望向殿内暖黄的灯火。他家娘子一手执掌玉峰寨大军,如今算上纳降已经是几十万兵马了,可你看看人家,该吃吃该睡睡,该玩就玩,一刀砍下去转身回家睡觉。

怎么他这边事情就那么费劲,琐碎繁杂的费劲。

他背着两手沐着月色,怡然穿过庭院,刚迈上台阶,屋里正在吃宵夜的人已经抬头瞧了过来,叫顾双儿:“再去盛一碗。”

“吃什么好吃的?”谢让洗了手走过去。

叶云岫给他看了看碗里,奶白色汤水,里边是几个小馄饨,谢让直接伸手端过来喝了一口,鱼汤。他这一半天忙下来又累又饿,索性端着碗坐下吃起来。

“锅里还有。”叶云岫嫌弃地瞅他,“我正在吃呢。”

她一边抗议,人家一边已经吃上了。叶云岫无奈,等顾双儿端来新的,端过来再接着吃,顾双儿瞧一眼大当家碗里,赶紧又回去盛了一碗。

吃饱喝足,两人懒洋洋并排躺靠在垫了引枕的美人榻靠背上,聊起了刚才的事情。眼下这京城局势,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些。

叶云岫也赞同摄政的法子,悠然说道:“确实不急,这龙椅就像一块肥肉,留一留当个诱饵挺好用,咱们总得给那些魑魅魍魉留个表现的机会,不然以后找理由杀还麻烦。”

第109章第109章西征大计

五日之后,内阁文告天下,东安郡王谢让摄政。

他以前都以谢允之的名字示人,原本是为了掩人耳目,如今在两位老大人的建议下,改回了本名。

世人多看重出身,此前天下人皆不知“谢允之”的出身来历,更有人斥之为草莽,如今改回谢让的本名,陵州谢家、谢信嫡孙的出身来历也更能说得过去。

谢让这个摄政王上任的头一件事也是关于国丧的,国丧百日,皇族宗亲守孝二十七日。

钦天监倒也识趣,算出景宁帝大殓、下葬的吉日都比较快,给谢让省了不少事情。

没有皇帝,可政事一样要办,国家一样要管,早朝也就一样要上,国丧期间,谢让恢复了早朝,文武百官每日如常在宣政殿处理政务。

上边龙椅空着,他这个摄政王却也不能站着,于是谢让在宣政殿上首两侧放了四把椅子,一把他自己的,还有三把给范泊、洪勉两位老大人,加上另一位内阁重臣杨应铨。

除了河南道,其他地方对他这个摄政王包括眼下这个内阁朝廷,恐怕也多是阳奉阴违,谢让也不着急,也不急着收权,暂且就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也不轻易去做改变。

有些事情根本不用去管,只要他们过了眼下这一关,大局落定,那些阳奉阴违的墙头草自己就老实了。

包括那些封地遍布各处,大大小小的王侯皇族,这些人应当是最仇视他们的了,改朝换代这些旧皇族可就完了,哪能甘心,自然要垂死挣扎。

不过只要这些人不跳出来,谢让也不打算理会。凡事欲速则不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他们这个新生的政权稳了,那些人自然也就消亡了。

半月后,随着景宁帝顺利葬入皇陵,接连几道讨伐他们的檄文也到了。

其中一道是陇右节度使韦禄,讨伐谢让“乱臣贼子,窃国专权、意图不轨”,韦禄手上号称三十万大军。

这也是朝廷多年来忌惮陇右藩镇的主要原因。藩镇原是朝廷为了巩固边境所设置,藩镇设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可随着朝廷昏庸,渐渐也就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藩镇的权力逐渐扩大,节度使兼管军、民、财政,形成军人割据,俨然已经成为了独立王国,敢与朝廷对抗。

朝廷无力收回藩镇的权力,藩镇之祸已久,其中尤其陇右道韦禄的势力最大,野心勃勃。不止如此,韦禄身后还有垄西世家李家、董家的支持,甚至还拉了陇右的几个宗亲藩王壮声势,相互勾结,沆瀣一气,韦禄实际上已经成了陇右道的土皇帝。

此前翼王都无法撼动陇右藩镇,景宁帝登基后,陇右藩镇还算给面子,上表称臣,然而也就是还尊奉着一个朝廷的名义,阳奉阴违,专权割据,一直也不太拿朝廷当回事。

第二道檄文,是以康王、昌王为首的皇族宗亲所发的,康王当日也曾积极跟景宁帝争夺皇位,奈何实力不如人,如今景宁帝一死,皇位空悬,康王大约觉得他的机会来了,趁机又跳了出来,联合封地在山南、剑南一带的一帮皇族,大大小小的皇族宗亲几十个,形成了一股势力。

这康王的做法也十分耐人寻味。康王宣称景宁帝绝嗣,皇族之中唯有他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血脉正统,要求摄政的东安郡王和朝廷内阁迎他继位。

这阵子宫里头等大事就是国丧,操办景宁帝的丧事,叶云岫最不喜欢这种场合,让她白衣素服去给景宁帝那个老昏君服丧,门都没有。

反正她身上也没有朝廷官职,索性就躲着,安心呆在仙居殿里没怎么露面,不过该办的事情却一样没落下。

首先就是加强对自己手中这几十万大军的掌控,怀柔,施恩,再设法慢慢训练同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