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御史这些言官都忍不住弹劾皇帝,这两个宠妃生了皇子和公主,年纪还小,母妃双双被贬成了女支,儿女如何还能擡头做人。
澹台修也没有想到皇帝有这麽多的骚操作,他也不过是让人把皇帝的荒唐给画出来而已,却不想皇帝过份的举动引起了衆怒,一发不可收拾。
师丞相这边暗里更是推波助澜,还编了打油诗映射皇帝,迅速让人传出京城去。
这个时候西南的大皇子和二皇子打赢了一场战,当即两位皇子的呼声最高。
朝中自然提起了立太子之事,有提议大皇子,有提议二皇子,也有提议三皇子的。
立嫡立长立贤,但庄氏皇朝并不会按这个顺序来,大皇子是贵妃所出,二皇子寄养在贤妃名下,都有一争的资格。
皇帝感觉到了危机,看着文武百官,满目猜疑,只觉得个个都要造反。
在这样的疑心病下,皇帝杀了不少反对他的官员,甚至包括大皇子的外祖父,还有二皇子的舅舅。
这麽看来,好像皇後这边赢了,可皇後心里不安的很。
果然大皇子和二皇子一脉,甚至别的皇子开始针对三皇子了,甚至其它的妃子也开始给皇後找事。
後宫栽赃陷害各种算计层出不穷,三皇子频频被弹劾,皇後这里也是心力交瘁,疲于应对。
如果皇帝站在皇後身後支持就算了,可问题是皇帝并没有,他反而故意把皇後和三皇子推出来做挡箭牌。
永宁长公主这边收到了皇帝私下派人传的话,心烦意乱,没想到皇帝这个时候还记得找她,她和师丞相正蜜里调油呢。
可永宁长公主却又不得不回公主府,免得皇帝做出什麽事来。
这一来,澹台明的人总算是发现了皇帝和永宁长公主的事,这才往宫里想。
之前澹台明不往宫里想,也是觉得马氏这把年纪了,早失了人老珠黄,失了颜色,不可能被皇帝看上。
便是澹台明自己,娶了马氏之後,也有三个通房妾室,只不过他最爱的是马氏,没有让那几个通房妾室怀孕生孩子。
宫里马氏已经大着肚子了,她在皇後的宫里过的还不错,皇後并不为难人,马氏甚至想好了,若是孩子生下来就求皇後养,希望皇後能送她出宫。
所以马氏非常的安分,甚至为皇後应对宫妃的算计,而绞尽脑汁的出谋策划。
这个时候,皇帝的寿宴临近了,为了彰显皇威浩荡,皇帝要求礼部和内务府大办,宴请宗室勋贵,文武百官,还大方的表示凡在京中五品以上的文官武官都可以携家眷进宫参宴。
除了宫廷教司坊,还要请宫外的杂技团,戏班子,舞乐等等进宫表演。
最头疼的是户部,因为皇帝的奢侈花费过度,再加上打仗,所以国库还真没多少库银了。
所以户部尚书跟皇帝反映了此事,皇帝第一个想法便是,朕怎麽可能没钱,天下都是朕的,最富有的便是朕。
当下皇帝就把户部尚书给贬官了,还打了八十大板差点要了老命,替上的人自然迎合着皇帝。
皇帝竟然还让人给纪琳琅和澹台修传口谕,让他们参加寿宴,所以养胎满三个月的纪琳琅和老夫人还有澹台修回府了。
但寿宴这天,西南传出了不好的消息,大皇子和二皇子兄弟反目,大打出手,同归于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