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上面,玄武门之变,这就不用多说了。
而李治作为李世民最小的儿子,打败了他两个哥哥登上了皇位。
到了李显李旦这更为荒唐,武则天直接登基了。
【第二个原因,唐中宗李显只当了五十多天的皇帝就被武则天罢黜,随后被贬,等着武则天再次召唤李显回京的时候已经是十多年后。
十多年,物是人非,加上武则天对李显的管控,此时的回朝的李显在朝中是没任何势力可言的。
但是唐睿宗李旦则不同,虽然当了四年傀儡皇帝,但是让位后这十几年他一直在长安,从未远离权利的中心。
即便李旦的势力敌不过武则天,但是他身后的势力相比李显还是雄厚的多。】
听到李旦权势比自己大,李显看李旦的眼神由原来的不屑变成了提防。
【路人甲】:能在老虎面前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路人甲】:照我看李旦的心眼子可比李显多的多。
许久不见的路人甲发出弹幕,大多数人都认为李旦无能,但是他却不怎么认为,若真的无能就不会寿终正寝了。
路人甲觉的李旦才是蛰伏大师。
*
武周
见神迹如此评价自己,李旦惶恐不已,他所做的一切不过为了求生而已。
“儿子对皇位绝无半分觊觎之心,母皇明鉴。”李旦赶紧解释,脸色瞬间变的苍白。
“三哥比儿子更适合当太子。”李旦直接把太子之位往外推。
武则天皱起了眉头,明显她不想看见李旦这幅惶恐的模样。
一个没有野心只知求生的帝王,如何掌管天下。
感受到自家母皇嫌弃的目光,李旦不由低下了头,唯唯诺诺的样子。
“家门不幸。”武则天冷冷道了一句。
【武则天虽然要立太子,但并不意味着她要放弃权利,因此选毫无根基的李显更有利于武则天幕后掌权。
第三个原因,武家后人这些年一直对李旦打压,特别是武三思他们一直把李旦作为竞争对手。
且武则天这几年对李旦多有提防,之前咱们讲过,一是派酷吏来俊臣审问李旦意图谋反之事,虽然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但也能看出武则天对其提防。
二是李旦两位妃子之死,虽不知是不是如《资治通鉴》里记载的那般曲折,但事实是李旦的两位妃子的确离奇失踪。
上述几条可看出武氏一族和李旦的矛盾,为了武氏后人,武则天也不会立李旦为太子。】
*
秦
“于内政,武周皇帝的确手段了得。”公子扶苏感叹,从立皇嗣的选择来看,武则天当真是把政客本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切从政治利益出发,在权利面前,她可以舍弃自己的侄子,亦可以再次选择之前被自己罢免的儿子。
【第四个原因,李旦本身就不想当皇帝,李显被召唤回朝后,李旦便开始称病不朝,并主动要求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哥哥。】
听到这李显不禁一愣,他狐疑的看向李旦,不知李旦是真心不想当皇帝还是扮猪吃老虎。
那可是至高无上的皇位,试问有哪个皇子不想当皇帝呢。
若是之前,李旦定会接着神迹表明自己对皇位绝无半点觊觎之心,如今他却一改常态的没说。
原因无他,若是自己不争皇位,怕是自己的三哥也容不下他,想活着就得有权利才行。
李旦心里特别无奈,有种被逼到绝境不得不争的感觉。
【对于第四个原因,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李旦就懦弱,一辈子不是在让位就是在让位的路上。
也有人说李旦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毕竟李显在二月份就回到了京城,而李显是在九月开始称病的,要是他真的不想当皇帝,为何不在李显回京的那刻就让位呢?
其实武则天自打召唤李显回京的那一刻,意图就很明显了,就算李旦不谦让,太子之位大概率也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因此李旦口头做出谦让,还留下一个贤德的好名声。】
“我说呢。”李显再次用提防的眼神看向李旦,他突然感觉自己这个弟弟相当的阴险。
对于李显的恶意,李旦坦然接受,并且微笑面对。
兄弟二人之间的气氛忽然变的紧张起来。
躺在龙榻上的唐高宗李治听着神迹分析原因,他不由的看向李旦,眼神越发深邃,看来他之前小看了这个儿子。
当君主,审时度势也是很重要的品质,反而对于一个君主而言自不量力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唐高宗李治又看向了自不量力的李显。
*
蜀
阿斗很认真的听神迹分析,“父皇,我倒觉的李旦比李显更适合当皇帝,他比李显聪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