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玦此刻同其他将领一起在大内等候召见。常老将军从边关回京拜见陛下,还带来了前线军报。等了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内侍便请他们进去。宣文帝坐在宝座上,常老将军也被赐了座,就坐在陛下下首,他而今年过花甲,精神矍铄。一众武将进了宣德殿,宣文帝笑指着萧玦道:“这位就是朕同老将军说的青年才俊,萧将军。”萧玦看向常青,二人视线相对,常青忽然神色一滞,右手紧紧捏着扶手,俯身向前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萧玦则是神色平静,抱拳颔首道:“见过老将军。”常青顿了顿:“听闻萧将军英勇无双,而今一看,果真是气度非凡,不知萧将军今年年岁几何?”“晚辈今年二十有四。”萧玦依旧是声音清冷。听见他的年纪,常青神色缓和些:“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不知萧将军老家在何处?”宣文帝笑道:“常老将军家中可是有待嫁的孙女?竟问的这么详细,可惜老将军晚了一步,萧将军已经是朕的女婿了。”常青笑道:“被陛下说中了,老臣那几个不成器的孙女,给萧将军做个妾室也是三生有幸。”萧玦淡笑:“常将军玩笑了,臣新婚,倾慕公主,不敢负心。”宣文帝和常青一同笑起来,随后说起正事。常青带回消息,说北廖夺走的京、同十三州今年突逢大旱,百姓遭灾,北廖救灾不及时,引起民愤。北廖军营里又曾闹过一阵时疫,再加上粮草短缺的现状,常青建议不如此时出兵,夺回京、同十三州。宣文帝请众武将一同商议此事。武将们众说纷纭,有人说陛下才刚登基,又平了晋王之乱,而今朝中军饷不足,不宜出兵。也有人说此时北廖军队虚弱,若不在此时出兵更待何时?各自都有道理,宣文帝皱眉听着他们争论,而后看向萧玦:“萧将军怎么看。”萧玦神情冷静:“北廖地处北方,往年侵犯我朝都选择冬季出兵,北廖兵卒擅长雪地作战,不惧寒冷,而我朝兵卒冬季作战经验不足,所以冬季作战十战九败。”常青暗暗点头。萧玦继续:“今秋若不出兵,北廖便有整个冬季休养生息,待到春起,便可完全恢复。且今秋干燥少雨,利于士兵渡河前往前线,平时十二日的路程,秋季十日便可到,早了这一两日,粮草可省下三千石。”立刻有人跳出来反对:“今秋出兵何等仓促,筹备不足又有几成胜算?”萧玦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臣愿亲自领兵上前。”常青适时开口:“陛下是贤名之君,若能在本朝夺回京、同十三州,陛下便可留名青史。”这两句话算是说进宣文帝心里去了,他四十多岁才登基,也想做出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再没有什么大事比这件事更大了。宣文帝激动起身:“好!有萧爱卿出兵,朕倍感安心。”眼见着宣文帝已有决断,持反对意见的大多数人都缄口不言,只是依旧有人质疑出兵仓促一事。萧玦答道:“臣愿领京郊三万兵卒,到达霸州后与驻扎前线的常将军会和,共同出战。”常青的儿子还在霸州驻扎。有人嗤笑:“霸州常驻的士兵也不过三万之数……”萧玦肃然:“此次出兵是为了夺回京同二府,而非灭北廖,六万兵卒足够。若京中准备不及,沿途州县可以准备粮草。”事已至此,宣文帝再无顾虑,已然决定出兵前往霸州。萧玦适时说道:“为振奋军心,请陛下派皇子督战。”此番举动倒也合理,夺回失地是大事,宣文帝御驾亲征都无可厚非,只是他才刚登基,若是此时离开朝廷,只怕是朝堂不稳,所以皇子督战也可。宣文帝也认可此事,只是说到派哪位皇子随军的时候,宣文帝倒是没了主意,只说明日朝堂上再议。散了朝,常青走到萧玦面前,笑眯眯地问他:“萧将军还没说老家在何处。”“晚辈祖籍颍州,七年前遭了灾成了流民,而今父母兄弟都已经不在了。”常青不语,只是牢牢盯着萧玦的脸,好似想从他的脸上看出一丝破绽。萧玦面色淡淡:“老将军对晚辈好似分外关心些。”常青神色肃然,眼神中带了些威压:“萧将军……似有故人之姿,让我想起从前的一些人。”萧玦嘴角含笑,看向常青的眼神丝毫不躲:“竟有这样的渊源,不知晚辈像谁?”常青定定地看着他,忽然一笑:“是我老眼昏花了,萧将军莫怪。”萧玦双手抱拳:“无妨,晚辈先行告退。”